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闽台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作者:李非 张玉冰 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摘要:闽台两地社会经济在历史上曾是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自1949年以后,各自走上相互封闭且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1979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和“和平统一”政策的推行,闽台社会经济关系又从相互隔绝走上相互交流的轨道,形成一种新型的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两岸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闽台两地社会经济在历史上曾是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自1949年以后,各自走上相互封闭且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随着1979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和“和平统一”政策的推行,闽台社会经济关系又从相互隔绝走上相互交流的轨道,形成一种新型的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从而促进两岸社会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一 闽台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

    闽台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主要是对两地的重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海峡西岸与东岸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比较不能完全反映两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仅从一个侧面说明两岸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一种参考。

    (一)闽台经济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从发展规模看,2003年福建省GDP为5232亿元人民币(约630亿美元),是同期台湾省GDP(2860亿美元)的22%,相当于台湾地区1985的经济总量水平(620亿美元);福建省人均GDP为15000元人民币(约1800美元),约占同期台湾地区人均GDP(12725美元)的14.25%,大致相当于台湾地区1979年的水平(1900美元)。从静态指标看,闽台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上还存在大约20年左右的差距。

    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3年间,福建省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1.3%,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19.6倍和13.4倍;同期台湾地区GDP及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6%和8.6%,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3.8倍和2.8倍。从两项指标比较可以看出,福建省比台湾地区的增幅分别高出3.8倍和4.2倍,说明福建省经济发展正在逐步加速,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则在逐步减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岸经济发展差距处于不断缩小的过程中。

    (二)闽台经济发展阶段处在不同层次

    从经济结构看,2003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依次为13.3∶47.6∶39.1;台湾地区则为1.8∶30.4∶67.8。从三项指标比较可以看出,福建第一产业高出台湾地区1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台湾17.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则低于台湾地区28.7个百分点,表明福建经济结构指标大约落后台湾地区20年,大致相当于台湾地区80年代初期的水平。

    从发展阶段看,闽台两地经济发展处于不同层次,但两条曲线表现出趋近的走势。福建经济从1978年起开始步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当时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达为36.0∶42.5∶21.5,至1997年以后,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低于20%,第二产业比重则持续攀升,至2003年达到47.6%,显示福建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未来10年福建工业化进程仍会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的结构比重将继续提高,在达到50%的比重后才会有所回落,开始逐渐转向后工业发展阶段。台湾地区的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进程比福建提早近20年,1962年产业结构比重发生第一次质变,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依次为24.97∶28.22∶46.81,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起飞期(工业化初期)和70年代的经济调整期(工业化中期),台湾地区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至80年代中期(工业化后期)达到顶峰,产值比重最高时达47.1%;进入80年代后期,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优势地位逐步加强,其占GDP的比重于1988年高出工业5.3个百分点(50.1%∶44.8%)之后,差距逐渐拉大,农业和工业结构比重持续下降,21世纪初期前者跌破2%,后者跌至近30%,而服务业的结构比重不断向70%接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这表明台湾地区的经济已进入后工业中期阶段,逐步迈向现代社会的成熟阶段。

    (三)闽台就业人口结构比重分布各异

    从就业结构看,闽台两地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福建省全社会从业总人数2003年为1756.71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745.76万人,占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42.5%,较1978年下降3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488.31万人,结构比重为27.8%,较1978年上升1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22.64万人,就业结构比重为29.75%,较1978年上升18.3个百分点。可见,福建就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快速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标准比重比较,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仍相对较高,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因为福建农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吸收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而城市化进程主要以小城镇为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