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
教育指标的建立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指标运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真正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普遍通过教育指标来描述和比较全球教育与人力资源状况。近年来,国际社会反复强调教育和人力资本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意识到只有优先进行教育改革、发展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素质,才能增强本国的世界竞争力。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有关教育的统计数据和指标具有关键作用,它们多数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具有分析报道重要教育信息、了解教育现状、引导教育发展以及显示教育趋势等功能(Thomas,M.S.,1997),相当于评价教育系统质量与功能的指针,准确可靠的教育统计指标有助于教育改革战略决策和计划的制订。
中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是通过教育部每年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体现,其他教育统计资料来源还有相关教育统计年鉴等,存在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对教育统计资料的深入分析不够、在教育统计指标的确定和数据收集方面存在各种局限、缺乏国际可比性等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内外已经有关于中国教育统计及发展指标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国际教育统计指标提出适用于我国的国际教育统计指标(沈晓慧,2007)。“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构建了包括教育存量、教育增量、教育投入和教育贡献内容的教育发展指数,并利用该发展指数比较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发展状况(闵维方,2006)。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套在正确理论支撑下的、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的、能够精确评估教育系统现状和发展的指标体系,为国家和地区有关教育的决策提供实证依据。而具有国际可比性并能够针对国内教育发展的优先领域,则是教育发展指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能。
中国的教育发展历经多次起伏,与历史事件和政策变动紧密相关,最近十多年则有较快的发展;同时教育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目前教育发展已经完成了初等教育的普及,正处在普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后期,初中毕业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其他各级教育,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普及称为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国教育发展的鲜明时期特征反映在不同年龄的人口中,年龄的差距也就意味着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在某些年龄段这些差距随教育发展进程起伏,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中国人口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且人口转变在全国并不是同时发生,带有明显的地区特色,导致当前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人口结构的差异。这种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时期特征、年龄特征和地区特征,在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现状和教育存量时需要特别引起注意,避免从不合适的指标比较得出不准确的结论。
一 国际常用教育统计与教育发展指标
教育指标旨在提供一种分析教育问题的方法或技术,通过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来了解教育系统的特征,评估教育系统运作的情形,并对教育系统的发展做出审慎之决策,一般以定量的方式呈现。随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都为衡量和比较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逐步开发和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教育指标体系,为世界各国教育指标的构建和比较打下了基础(李海燕、刘晖,2007)。因此,深入分析这些比较完善、相对成熟的教育指标体系,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教育统计与指标
教育统计和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统计内容和评价指标一直在不断改进完善以适应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进程和发展目标。UNESCO的教育统计与指标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国际比较,每个国家通过国际标准的教育统计与指标监测本国教育发展的进程,判断教育状况在国际上的相对位置,找出与国际发展目标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本国的教育改革。
UNESCO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以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口的关系为前提,将焦点锁定在教育系统本身的运作上,强调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