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2005年中国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03亿美元的规模,与2004年相比下降0.5%。但如果将银行、保险等金融领域吸收外资金额计算在内,全年实际利用外资为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9%。总体来看,“十五”时期,我国的利用外资形势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对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形势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以后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些问题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报告将对此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 2006年中国利用外资形势分析
进入2006年以来,非金融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延续了2005年的发展态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批项目和实际投资金额略有减少,全年走势仍不明朗。根据商务部统计,2006年1~9月,中国新批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为3.0万家,同比下降6.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25.9亿美元,同比下降1.5%。从累计新批项目和实际金额的减少幅度来看,与2005年全年水平基本相同。从逐月的增长形势来看,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4月份,连续4个月实现增长,其中1月份增长11%;5~8月份,连续4个月出现下降,其中6月份的下降幅度高达12.2%;9月份,再次实现同比增长。全年增长形势如何,将主要取决于第四季度的表现。
第一,来自自由港和欧盟的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日韩企业投资大幅度下降。1~9月,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8.6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6.8%;其中日本、韩国企业对华实际投资出现高达30%左右的减少,是导致亚洲地区对华投资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15.4%;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3.92%,仍然延续了2003年以来的持续下降趋势。欧盟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6.6%,但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8%。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增长13.3%,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6.6%,已经是持续多年的增长(见表1)。
表1 主要投资来源地的比重和增长率
由于增长形势不同,各主要来源地实际投资额占全部实际吸收外商投资额的比重有所变化,但是前10位的排位顺序与2005年完全相同。1~9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33.3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77.0亿美元)、日本(32.7亿美元)、韩国(25.1亿美元)、美国(18.5亿美元)、德国(15.8亿美元)、新加坡(15.3亿美元)、台湾(15.3亿美元)、开曼群岛(13.6亿美元)、萨摩亚(10.6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3.8%,比上年同期下降1.4%,延续了过去几年来的趋势,说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投资有所上升,投资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在前十位投资来源地中,金额和比重上升的有香港、英属维京群岛和德国,其他七个来源地金额和比重均为下降,下降幅度较大的是日本、韩国和美国。
第三,中外合作企业投资实现增长,外商独资企业投资额比重继续上升。根据外商投资统计,前三季度批准的各种方式的投资项目数比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其中中外合作企业的下降幅度最大。但从实际投资额来看,中外合作企业投资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这种方式的投资规模明显提高。此外,外商独资企业投资额同比增长了1.2%,在全部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达到73.2%,比上年同期又上升了2个百分点,延续了近十几年来独资方式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与之相反,中外合资企业投资同比下降了5.2%,在全部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3.0%(见表2)。
表2 2006年1~9月外商投资结构
第四,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明显减少,东部地区外资比重继续上升。进入2006年以来,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均有所下降,其中中西部地区的下降幅度比较明显。1~8月外资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37.1亿美元,同比下降0.7%;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3.4亿美元,同比下降17.2%;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11.4亿美元,下降7.37%。由于下降幅度不同,各地区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也出现相应的变化,东部地区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达到90.7%,比上年同期高1.3%,延续了过去几年不断上升的趋势。中部地区占比为6.3%,比上年同期下降1.2%。中部地区比重在2004年时曾达到11.0%,说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