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一 京津冀都市圈概况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天津市为双核心,囊括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8地市在内的区域,目前被誉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极具增长潜力的第三大都市经济圈。
作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京津冀都市圈具有自身的一些独特优势。
一是历史悠久,政治优势突出。京津冀都市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都城蓟城及周围地区,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其中,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政治中心的优势不仅为圈内发展赢得了更多的国际政治与经济交往的机会,而且加快了区域内各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设施发达。京津冀都市圈东临渤海,西依太行,自古以来就是东北、西北、华北联系的咽喉要道。区域内遍布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等各式交通网络设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圈内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和覆盖率也为全国最高水平。
三是工业基础实力雄厚,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京津冀都市圈内工业基础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其中汽车、冶金、化工、钢铁、建材、纺织、机电等诸多行业在国内都颇具影响。近年来,该地区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更是发展迅猛。北京在软件、数码相机生产方面位居全国首位,天津在以三星和现代为代表的显示器行业,以力神、和平湾为代表的绿色能源行业,也位居全国前列。根据信息产业部的一份研究报告,京津冀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中心之一。
四是知识、人才密集度高,综合科技实力强劲。京津冀都市圈内拥有近百所全国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最密集的地区,大量高知人才的集聚促进了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据2005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统计监测评估,北京、天津两地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都稳居前三名,在全国科技进步综合排名中分获第二、三名。
二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概述
京津冀都市圈土地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总人口约7400万人,约占全国7.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336.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8%,占全国的9.3%。地方财政收入1644.58亿元,约占全国的11%;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85.92亿和6392.1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06%、12.05%,依次占全国总量的8.7%和9%;对外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925.74亿美元,其中进口总值1249.06亿美元,出口总值676.68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4%、19%、9%。2005年经济圈内的三次产业结构为7.1∶45.3∶47.6,同2004年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09、1.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则提高了2.94个百分点;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相比,经济圈内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高于全国水平7.3个百分点,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低于全国水平5.4和2个百分点,经济圈内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相比,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贸易总值的增速均高于这两者(见表1)。
表1 2005年全国与三大都市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二)各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与比较分析
1.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1)北京市。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814.5亿元,比2004年增长11.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969元,约合5457美元,比2004年增长8.1%,是2000年的1.9倍。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1.4∶30.9∶67.7,其中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6.4%,较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2006年1~9月,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增速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4%;同时,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3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9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0.9%,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方面,进出口总值为118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7%;此外,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