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要求。第二,以总部经济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第三,以总部经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第四,以总部经济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第五,提出对策建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1]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摩擦常态化、低碳潮流化、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国际热钱进出、全球分工体系变化等多种风险因素将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世界各国已经采取各项措施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发展,并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到新的战略高度。例如,美国计划继续提高研发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英国决定实施“碳预算”发展低碳经济;欧盟也开始更注重节能减排,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以公共投资为主的一揽子计划,包括4万亿元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家电下乡”及鼓励汽车和家电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外延扩张、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已经无法维持下去。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巩固和扩大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是“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扩大内需形成内部强大的市场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可以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被提上新的战略高度,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高端经济形态,具有知识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集聚辐射效应大等特点。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企业价值链、功能链与不同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增强城市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对加快我国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

    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大转变,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高速、稳定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8%。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但在发展中也有不协调之处,仍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

    一是粗放型发展方式使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巨大,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0.05%[2],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来实现,浪费大、污染重、资源利用效率低。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水泥总产量的50%,能源总产量的18%,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之首[3],但是中国的GDP只有世界总量的8%左右,外贸出口只占全球的9.6%。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巨大,导致我国环境不断恶化。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尚未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我国推进节能减排70%的核心技术需要“进口”。但是即便是“进口”,由于我国在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创新能力方面存在较弱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使技术引进的积极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为1∶0.24[4],而国外通常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