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一 2011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经济陷入衰退
2010年日本经济实现了4.4%的快速恢复性增长,但危机后的经济复苏主要得益于大规模的刺激方案和外需拉动,企业和居民的自主性需求并没有好转。进入2011年后,在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外部经济形势恶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经济陷入衰退。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的“东日本大地震”并引发海啸与核泄漏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沉重打击了日本经济。据世界银行估计,在不考虑核辐射后续影响的情况下,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9万亿日元(约合2350亿美元),使上半年GDP增长率下降0.25%~0.5%。
图1 日本季度GDP增长率(环比)
2011年第一季度,日本经济环比负增长0.9%(见图1、表1),其中内需贡献了负0.7%,外需贡献了负0.2%。在构成内需的主要项目中,家庭消费支出环比减少0.6%,住宅投资增长0.2%,企业设备投资减少1.4%。二季度日本经济继续萎缩,环比下降0.5%,其中内需的恢复性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了0.2%,而供应链中断对出口的影响显现出来,净出口拉动GDP增速下滑了0.7%。
表1 日本经济季度增长率(环比)
(二)工业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
日本工业生产在2011年受到了东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的两次严重的外部冲击。
3月份地震和海啸发生后,位于灾区的工厂被迫关闭,其后的核辐射、电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使很多企业不能正常生产,均对日本工业生产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此次大地震对日本汽车生产的冲击最大,原因在于受灾县市是日本重要的汽车工业生产基地,不少核心零部件工厂位于受灾地区。地震后,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的15家工厂停产,并对全球汽车产业形成严重冲击,法国雷诺、美国通用等汽车生产商也被迫减产。4月份日本国内汽车生产同比大幅下滑60%,直到8月份才恢复正增长。
大地震不仅直接造成工业生产的暂时停顿,还引发日本的长期电力紧张。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停运了所有核电站,民众掀起反核浪潮,要求“脱核”。但是日本能源供应依赖进口,倘若停运核电改为火力发电,天然气及石油等燃料费负担将剧增,并在2012年造成日本全国至少一成电力短缺。为了解决电力供应不足,日本最终于8月17日在争议声中重新启动了核电站的运转。但截至2011年10月末,日本全国54座核电站中仍有44座停止运转,这造成电力供应无法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据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在10月份所做调查显示,约六成日本制造企业称,如果像今年夏天那样的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持续下去,它们将被迫缩小或停止在日本国内的生产。
在经历了夏季的缺电之后,秋季日本工业企业又受到泰国洪灾的影响。从7月中旬开始,因持续强降雨导致河流水位暴涨,泰国出现严重水患。泰国是日本企业海外拓展较集中的国家,受灾严重的泰国北部集中了汽车、电机、精密仪器等日资企业,而洪水使这些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大批企业关闭停产,疏散员工避难。洪水还造成当地所有日资汽车企业停产,本田公司称泰国水灾对其的打击超过了日本大地震。由于在泰国生产的零部件供应不足,丰田汽车在10月份减少了在印尼、菲律宾和越南三国的整车生产,并在日本国内也进行了减产。
(三)前三季度出现贸易逆差
由于地震造成企业生产能力下降,上半年汽车等工业品出口受挫。与此同时,进口却因核电站事故而增加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后,日本所有核电站均停运检修,用于火电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大增。因此,仅上半年的贸易逆差就达到1.6万亿日元。6月份后随着企业生产逐渐恢复,特别是丰田、本田和日产等汽车业巨头产能恢复使出口实现了短暂回暖,对外贸易恢复了盈余。不过,随着欧美债务危机加剧,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减速,日本出口增速已经大大低于地震前的水平(见图2)。
图2 日本月度出口增长率
(四)消费支出下降
日本汽车销售补贴政策于2010年9月结束,加之2010年10月烟草税提高,导致从2010年底日本居民消费支出就开始下滑(见图3)。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居民对正常生活与就业前景产生担忧情绪,消费者信心大受打击。据日本内阁府的消费动向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4月份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两人以上家庭)大幅下降5.5点,跌至33.1,创下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降幅。消费者信心缺失,进而造成支出减少,导致日本内需严重不足。
图3 日本家庭月均支出增长率
(五)通缩现象没有改善
2011年日本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