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就是很好的证明。中国的现代旅游业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没有当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旅游业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程度。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面临的是西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封锁,中国也一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冲破这些疯狂的封锁而努力。尔后,则是长达十余年的“文化大革命”,又是自我封锁,后人为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近三十年与世界隔绝所造成的结果是,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也不了解世界,猜疑、仇恨、误会、歪曲等造成了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羁绊与阻隔。
中国对外开放,旅游先行一步。中国经济改革,旅游业又是排头兵。中国的对外开放为海外旅游者敞开了大门,中国的历史文化,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等,外部世界对之充满着神秘感,这一切顿时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想尽办法亲眼到中国来看一看。囿于认识上的局限和实际接待条件的限制,中国最初的入境旅游开放也是非常谨慎的。对旅游业来说,当时绝对是卖方市场。每年确定一个接待限额,并将这个限额按照国别分配,外国旅行社也要千方百计地找关系,争取获得多一点名额。来中国旅游的团队成员要提出申请,申请单上不仅要填写个人和家庭的一般信息,还要写上自己所属的党派、社会团体和宗教信仰。越是这样,需求则显得更加旺盛。当时的西方人,包括很多美国人在内,就是要来中国看一看,至于具体看什么,如何看,接待条件怎样,都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有些人甚至对其中国之行做了最坏的打算,俨然当做是一次非常刺激的探险活动。美国人当时抱怨,到中国来旅游,简直比在当地寻找一个上大学的机会还困难。长期积累的需求,随着中国的大门打开,变成了一股现实的旅游洪流。
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国的入境旅游已经进入到买方市场,不得不下大力气进行海外促销。但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点开始变化,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感觉到了中国的崛起,发现了“中国现象”,开始研究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潜力。在旅游领域,世界对中国的关注点开始从到“中国旅游”(China Tourism)转向“中国旅游者”(Chinese Tourist)。这些年来,世界各地举办的旅游论坛、峰会不胜枚举,但很少有不提及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很少不探讨如何应对这个市场的发展的。在世界旅游发展史上,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ADS的概念,即外国政府要和中国政府签订协议,正式承认自己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1]按说这有点背离常理,中国人要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旅游,应当是目的地国家是否允许的事,而不是客源国来决定哪些国家可以作为目的地国。国际社会对这个ADS协议如此热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旅游大军对他们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亚洲国家首当其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不甘落后,德国在欧盟整体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捷足先登,尔后是整个欧盟与中国签订了协议,非洲和拉美国家跟上,就连最牛的美国,最终也在2007年底签下了这个协议。虽然这个制度安排是个过渡性的,等绝大多数的国家都签订了这样协议的时候,这个ADS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点从“中国旅游”向“中国旅游者”转移的变化,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说明了中国旅游市场的成熟,中国旅游发展开始从非常规发展向常规发展转型。
先是作为旅游业的从业者,后是作为旅游学术机构的研究者,笔者有幸见证了中国旅游发展的这个过程,我为中国旅游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也为发展中存在的缺憾感到焦急,我更期盼着中国早日成为真正的世界旅游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