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一 引言
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学术前沿,它从微观企业的层面来分析企业的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一体化和外包等全球组织生产的抉择。该理论的典型特征是引入了企业异质性的假设,主要表现在生产率的差异,认为正是企业之间生产率的差别决定了它们不同的行为选择。新-新贸易理论中,异质性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选择是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结论是:企业生产率差异是决定其出口贸易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企业会选择出口,我们将其称为出口企业(X-type),而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企业选择只供应国内市场,我们将其称为国内企业(D-type)。由此,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相关的文献包括:Bernard和Jensen(1995,1997,2004)、Clerides等(1998)、Bernard和Wagner(1998)、Aw等(1999)、Head和Ries(2003)、Namini和Lopez(2006)以及Bernard等(2006,2007)。
国内文献从企业层面分析出口和生产率的较少,总体上基本是从国家层面、省级整体或者分行业的层面分析贸易对于生产率的影响,结论也大都是显著正相关的。典型文献包括:包群等(2003)、黄先海、石东楠(2005)、彭国华(2007)、李小平等(2008)以及薛漫天、赵曙东(2009)。
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所以高于国内企业,按照新-新贸易理论,是两方面的效应使然,即“自我选择效应”
然而,我们近期的研究
笔者以为,我国出口企业表现出“生产率悖论”,背后必然存在固有的原因,所以本文的目的在于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检验和确定我国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并试图揭开谜底。由于先前研究中我们对于企业生产率采用的是近似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且选取的行业较少,没有进行全面的细分检验,在回归分析中的数据处理和变量选取也存在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同时也未能找到“生产率悖论”的原因,而只提出了几个可能的解释。因此,我们再次使用同样的数据,搜集制造业所有的30个行业中全部的企业,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类型、区分加工贸易地进行全面检验,进一步探求“生产率悖论”的原因。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用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企业数据对最新贸易理论中涉及的出口和企业生产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第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了我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这一有趣且重要的现象,并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有利于解释现实现象和得到相关的政策启示。
二 数据来源和处理、生产率计算和检验方法
1.数据来源和处理
我们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该数据库是基于国家统计局进行的“规模以上工业统计报表统计”取得的资料整理而成。数据库的统计对象为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包括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与《中国统计年鉴》的工业部分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的覆盖范围一致,区别是本数据库是企业层面的原始数据,截至2007年,共收录了33万多家工业企业。由于每年收集的企业数量众多,为了减少庞大的计算量,我们将不同的年份单独处理,按照行业划分,采用截面数据分析。另外,由于我们主要分析企业出口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故选取其中我国出口较为典型的制造业企业更有价值。我们按照数据库中行业分类方法,选取了所有的30个制造业中的企业作为样本,这些行业的名称及在数据库中的代码如表1所示,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为了简化篇幅,我们用行业代码代表具体名称。
表1 制造业30个行业代码及名称情况
我们在生产率计算中用到的数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