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作者:徐秀军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地区主义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在长期的地区主义实践中,发展中国家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经济和安全优先的地区主义发展路径,并且正朝着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方向发展。这一路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地区秩序的双层结构。从地区内部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地区主义的发展有其特有的战略考虑。在政治上,通过对话与协商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平等,维护国内稳定和地区安全;在经济上,通过贸易、金融、货币等政策的协调,来化解内部经济矛盾与冲击。从对外联系看,尽管很多时候外部大国介入地区事务能够增进地区利益,但由于在客观上存在的对外不对称依赖关系,这种介入很可能会成为组建排他性的地区政治经济集团的制约因素。总之,由于地区内的优先政治经济考虑,以及对地区外力量的借重与依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难以发展成为欧洲式的政治经济联盟。

    一 引言

    国家无论大小以及发展程度如何,它不仅是单一的政治个体,而是为一定的地区所包括,并成为拥有特定地区属性的一员。因此,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国家乃是“地区”的国家,地区赋予国家以特定的角色;甚至世界也被视为是由一个个地区有机组合而成的。189706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地区主义在全球各个地区悄然兴起并不断向前推进。但在不同的地区,地区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发展程度更是参差不齐。这引发了许多关于地区主义的新的思考与解释。189707迄今为止,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一体化方面,欧洲仍然是远远走在了前面。而在一些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地区主义的起源很早却进展缓慢,地区主义所涉及的领域仍然有限,难以在发展层次上取得较大突破。189708由此看来,发展中国家的地区主义可能拥有与西欧(欧洲)不同的发展与演进逻辑。发展中国家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5和世界土地面积的2/3,如此庞大的国家群体,在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举措必然会对国际关系的演变产生巨大影响。189709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的研究,许多问题还有待寻求合理的解释。在这些问题中,长期令人困扰和争论不休的是,既然发展中国家的地区主义没能成功组建类似欧盟这样的地区经济政治实体,那么它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又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本身,无疑也有助于理解我们所处的由地区构成的世界。

    为了使本文的分析更为简洁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结合“双层博弈”分析模式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建立了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侧重从地区内部利益和地区外部干预进行深入探讨。20世纪80年代末期,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m)提出“双层博弈”理论后,189710海伦·米尔纳(Helen V.Milner)将其进一步概念化,使其具备了可验证的假设,涉及的变量包括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权力分享制度和信息分布。189711这种国际关系跨层次互动研究在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之间建立起了互动联系,使不同层次之间的共时性分析成为可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初,其时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曾明确指出国际问题研究中政治与经济相互分离的现象。189712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试图从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到地区主义的分析与研究之中,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研究地区主义的新视角和新路径。189713但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地区主义时,关注亚、非、拉等地区的分析居多,而对于同样拥有较长地区主义发展史的南太平洋地区却少有涉及。基于此,本文选择南太平洋地区作为分析案例,不仅为了进一步深化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也是对南太平洋地区主义研究的一种推动。

    二 研究综述

    长期以来,地区主义研究主要围绕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取得的经验而展开。正如一些学者所注意到的那样,现有的地区主义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很少将发展中世界的地区主义纳入世界地区主义的整体进程之内进行考察。189714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主义研究则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区主义的比较研究当中。

    在国外,厄恩斯特·哈斯(Ernst B.Haas)是较早进行这一研究工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西欧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进行了比较,并试图从一体化进程所发生的环境来理解其中的差别。哈斯认为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社会结构、经济与工业发展、意识形态模式三个方面,它们共同决定了一体化发展进程。189715在后来的研究中,哈斯与菲利普·施密特(Philippe C.Schmitter)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互助会(COMECON)、东非共同市场、西非联邦、西印度联邦、中美洲共同市场以及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LAFTA)等地区机制进行比较后发现,只有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综合评级最高,并最能导致政治上的联合。189716到20世纪70~80年代,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研究开始转向以地区为单位的综合研究,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地区组织、地区合作、地区政策以及地区一体化等领域,并且东南亚成为地区主义研究的热点地区,其他地区也逐步进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