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以经济合作为主的国际区域合作,经济功能最为突出。同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依托一个稳定的发展系统,而文化所具有的稳定器和润滑剂的功能,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在要素。因此,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需要区域文化的相互认同与柔性支撑。研究和发展泛北部湾区域文化合作,将有助于推动该区域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纽带,经济与文化相互推进,获得合作共赢的持续发展。
一 文化合作是深化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内在需要
全球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追求区域经济合作的互利共赢,文化是实现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内在动力。文化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对于建立区域安全秩序公共产品、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维护有关国家民族荣誉的过程中,起着凝聚力、创造力和辐射力的作用。
(一)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泛北部湾区域和平发展的整体形象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依托一定的经济政治基础,通过文化形式在较长时期内产生的综合力量。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和具体体现。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的状况留给外部公众的认识与评价,它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对外交往活动。对外文化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影响力。国家形象塑造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传播,文化信息背后隐含着核心价值观,这也正是“软实力”的核心所在,文化负载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因此,通过文化交流传播,不仅能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而且还能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推进经济持续增长,深刻改变着人类自身的质量,促进着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中国的国家周边战略的重要内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中国的周边外交方针,属于建设和谐世界的组成部分。文化交流合作也是泛北部湾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文化合作,从经贸活动、睦邻外交延伸到文化层面,可以丰富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层次。通过文化层面的沟通交往,传递各国自身的良好国家形象,展示友好合作的意愿,更好地促进各国及地区之间的文化的“和谐”发展,从相互消除疑虑、开展对话,增进相互信任,到最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增进彼此的友好理解和政治互信,致力于区域性的整体形象的打造,推动区域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二)增进文化认同,凝聚泛北部湾区域平等互利的文化共识
在国际区域的合作中,政治、经济的互利和平衡至关重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协调发展,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现实问题在于,区域内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十分突出,使得竞争往往大于合作;在不断变动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外来政治军事势力的介入,造成局部不稳定;一些国家内部政治、民族矛盾激化,影响对外合作;历史上部分国家之间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宗教及民族观念的碰撞与冲突。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泛北部湾合作的深化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上,各方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共同协商,明确发展战略,确定相互间的责任,制定政策和法律,进行平衡和协调,在实施管理中,共享信息,执行技术标准,实现资源和功能互补,服务上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从深层结构角度,要真正推动泛北部湾国家之间的整合、融合,实现区域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有赖于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合作。
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不同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在缺乏沟通交流时,有时还会产生文化冲突。国际上的矛盾和冲突,除了利益之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文化差异缺乏沟通交流造成的。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关键在于加强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由于文化作为社会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社会要素以及社会整体的互动中具有融合和整合的功用和效能。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相互支撑,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在泛北部湾合作中,文化必然在与政治、经济、科技的互动中,催化区域合作融合为一个整体,发挥着内在的整合作用。产生区域的吸引力、凝聚力,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交流合作、和谐发展的预期目的。
泛北部湾区域国家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