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
2006年恰逢中非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是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这一指导我国今后对非工作的政策文件全面规划了中国与非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并致力于同非洲国家建设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在文件中,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加强同非洲国家及地区组织的合作,同时郑重承诺给予非洲力所能及的援助及坚定的支持,协助非洲国家通过自主努力,实现持久的和平与安全。这就为中非安全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非洲当前的安全形势
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集体安全”理念[1]以来,非洲国家联合自强、自主解决内部冲突和战乱的意识明显增强,“集体安全”的软硬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在推动非洲大陆逐步走向持久和平与安全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凸显的作用,使非洲大陆出现了“摒弃暴力、寻求和平”的良好势头,安全形势得到明显改观。
(一)“集体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新安全观初型已现,集体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日趋完善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在经历了多党民主风潮的猛烈冲击之后,非洲国家企盼和平与安定的愿望愈加强烈,作为联合自强重要组成部分的“集体安全”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逐步成为非洲国家在进入21世纪后一个重要的共识和被普遍认可的实现持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手段。同时,非洲大陆集体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非洲联盟(以下简称非盟)自2002年7月正式开始运作后,很快通过了有关组建“和平与安全理事会”的决议,并且明确提出了非盟的共同防御政策,把解决冲突问题视为实现非洲复兴伟业的“首要任务”。在2003年7月召开的非盟第二届首脑会议上,如何消除长期困扰非洲大陆的局部冲突问题成为会议最主要的议题之一。非洲各国领导人普遍认为,不消除冲突这个痼疾,非洲的经济发展就无法实现。他们同时还认为,消除冲突要依靠非洲国家的集体力量。这次会议的东道主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在讲话中明确指出,非洲国家应当依靠集体的力量来维护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4年2月27~28日,非盟第二届特别首脑会议又通过了《非洲共同防务与安全政策》,并就建立共同防务机制达成原则一致,使非洲国家早在此前11年就已明确提出的“集体安全”理念最终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得以固化。其主要构想是:常备部队由非盟的“和平与安全理事会”领导,专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在某国发生战争罪、种族屠杀、反人类罪以及合法秩序受到严重威胁时,经非盟首脑会议或“和平与安全理事会”授权实施干预;依据地区平衡的原则,于2005年建立5个地区性的军事基地,首批部队约1.5万人,主要由南非、尼日利亚、埃及等大国提供;至2010年,维和部队扩编为全非的常备部队,由全体成员国派兵参加。
2004年5月,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正式成立,开始肩负起维护非洲和平与稳定的历史使命。2005年1月31日,非盟第四届首脑会议正式通过的《非洲联盟互不侵犯和共同防御协定》进一步完善了“集体安全”理念的内涵,使这一理念更加具体化和更具可操作性。该协定确认非洲国家内部及非洲国家之间的冲突对非洲大陆的和平、安全、稳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主张坚持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尊重成员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基本原则;决心制止任何形式的冲突,以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大陆的一体化建设以及实现人民的愿望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政策目标包括:①推动成员国之间在互不侵犯和共同防御领域的合作;②促进非洲国家的和平共处;③防止成员国内部以及成员国之间的冲突;④确保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该协定还进一步明确规定,非盟“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以及即将组建完成的非洲常备部队将肩负起维护非洲和平与安全的历史重任。此外,协定还呼吁成员国尽快批准互不侵犯条约,以便共同应对非洲大陆面临的和平与安全威胁,以确保非洲各族人民的福祉。
此外,2004年2月开始在《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框架内运作的“非洲互查机制”(APRM)以及同年3月非盟常设立法机构“泛非议会”的成立,则从另一个侧面为非洲国家“集体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呼应和支撑。两者将分别通过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