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尽快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我们对北京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简要概述后,归纳了这一实践工作的模式、特点和经验;进一步以区域创新的视角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分析
(一)门头沟区樱桃沟村
1.有帅才,全局活
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以种植樱桃而闻名。全村面积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13500亩,耕地180亩,有83户222人,劳动力132人,是妙峰山地区最贫穷的小村。联产承包经营后,农户的生产规模小,零散种植的梨树、杏树果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村里无企业,集体经济没有积累,到1992年底,村集体负债17.6万元,账面现金只剩33.33元。此时的村党支部班子涣散,干群关系紧张。
1992年12月底,村党支部改选,李全军被选为樱桃沟村党支部书记。他时年22岁,刚从部队退伍,视野开阔,有改变家乡面貌的勇气和决心。李全军上任后就从发展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着手。他了解到过去这一带种植过樱桃树,村名里又有樱桃这一果品名,在做了市场调查后,他把种植樱桃作为发展全村经济的突破口。截至2005年,樱桃种植面积达到850亩(不含农户自家栽种部分),其中650亩进入结果期。
李全军实行了公司经营模式,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营造樱桃品牌。村里按照果园管理规律办事,不是简单地将土地使用权分到农户,而是结合现代管理模式,成立了“妙樱”股份制有限公司,土地按人作价入股,年终分红盈利。劳动力在园区干活,每月领取工资,边远零散山地农民自种的樱桃树,收获的果品由村股份公司统一收购,保障农户的经济利益。有了集体和自营的收入,农户有了较高、稳定的收益。
樱桃沟村以樱桃生产带动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的发展,精心建设了观光采摘农业园区。景色美,果品美,从2000年起,樱桃沟村成功地举办了六届“樱桃采摘节”,山村美景农家院,采摘甜美大樱桃,吸引了更多城里游客。2005年樱桃产量达到40000公斤,加上观光农业的收入,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80万元,集体积累达到1000万元。因为李全军的特殊贡献,他被村民们誉为“樱桃书记”。
2.能人带动型
樱桃沟村新农村的建设是在选出了一个好的书记的背景下,逐步使生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农民不断增收,全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这种发展经验可以归为能人带动型发展模式。
3.模式特点
主持经济工作的领导人,具有公心、不怕吃苦。
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工作目标。
具有开阔的眼界和一定的冒险精神。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运用这一技巧以获得群众的支持。
4.经验分析
这一模式需要把具有领导才能的人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来。在这一位置上的人还要有优秀的品质和在市场经济中善于经营的经济头脑。我们不能不承认能人带动型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特殊的积极的作用,但要把能人的个人优势化为村领导集体带动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展村域经济。
(二)昌平区西辛峰村
1.筑巢引凤,以园养农
西辛峰村地处昌平区崔村镇京密引水渠南侧、九里山东南脚下。村域面积1.86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村共有农户310户,总人口693人,其中农业人口566人,劳动力318人,有耕地700亩,人均耕地面积1.01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有果园100亩,产苹果、桃、李等果品。九里山红枣为该村特产。
1992~2005年,西辛峰村在人口增长了17%,耕地减少53%的情况下,创造出了拥有1300万元村集体净资产,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00元的经济业绩。
西辛峰村筑的“巢”,就是村产业基地,“凤”就是村集体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吸引来的一百多家入驻企业。产业基地的开发建设,使村集体取得了稳定的租金和经济效益。企业进驻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带动了消费需求和商业机会。村民通过提供房屋出租、饮食、销售日常生活用品再一次取得收入。村集体和村民用增加的收入投资改善园区环境,吸引了更多、更强的企业进驻,带来更多的租金收入和商业机会,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良性发展链条。
现在全村每年房屋年租金收入在500万元以上。村集体90%的经济收入来自二、三产业。2005年底,全村70%(218户)的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