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1月 |
1990年以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能源消费水平逐年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但能耗整体水平仍然偏高,能源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北京本地能源资源有限,能源对外依赖程度较高,能源瓶颈制约愈加突出。如何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对能源的需求状况,促进能源与首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一 能源生产现状
(一)能源资源
北京属于能源资源短缺地区,一次能源主要是储量较少的煤炭和少量的水力发电及地热等,石油和天然气尚未发现可供开采的工业储量。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京西,最大年产量为1000万吨,其中97%为无烟煤。因热稳定性差,灰分高等原因,只有少量用于烧结、炼焦配煤、高炉喷吹等工业生产。目前京西煤主要用于加工民用型煤,发电与焦化用煤主要从外地供应。
北京的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永定河、白河和潮白河干流,约占可开发资源的70%左右。已开发水电装机容量约25.8万千瓦(不包括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装机80万千瓦)。北京的地热属低温地热,在平原地区地热资源分布范围较广,主要有10个地热带。理论上估计地热水的年可开采量在2000万立方米以上。目前开发利用了一半左右,用于采暖约40万立方米,供温室约200万立方米。
(二)能源生产及供应
全市受能源资源制约和限制,近年来能源生产总体上呈低速增长态势,能源自给率较低。2005年,全市能源生产总量(包括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为3511.6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长30%,年均增速仅为1.8%。一次能源生产量为679.5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产量945.2万吨,折标准煤675.1万吨(见表1)。
表1 1990~2005年全市原煤生产量、消费量
全市的一次能源资源极为有限,但拥有一定规模的能源加工转换工业,能源加工转换种类主要有火力发电、供热、炼焦以及炼油,每年都有不少于二次能源(如成品油)调出北京。2005年二次能源生产量为2382.1万吨标煤,比1990年增长43.4%,年均增长2.4%。其中焦炭及焦化产品360.5万吨(折标准煤349.3万吨),占二次能源生产量的比重为14.7%;成品油及石油制品774.2万吨(折标准煤1138.4万吨),比重达47.8%;火力发电209.8亿千瓦时(折标准煤664.9万吨),比重为27.9%;热力等其他能源229.5万吨标准煤,比重为9.6%。
由于北京市能源资源有限,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绝大多数依靠外部调入。2005年,全市能源供应总量6770万吨标煤,比1990年增长86.4%,年均增长4.2%;其中调入量6090.5万吨,占能源供应总量的比重高达90%,年均增长5.1%。在全部调入量中煤炭占31.4%,原油占16.9%,电力占16.8%。
二 能源消费
1990年以来全市能源消费规模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在全国各主要城市中仅次于上海。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5521.9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增加2802.6万吨,平均年增长率为4.8%。
15年来,全市能源消费的产业构成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发生着积极变化,其中,第一产业能耗比重最低,第二产业能耗比重最高,但两者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能耗增长最快,占总能耗的比重逐年提高;生活消费相对比较稳定。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86.4万吨,与1990年相比,年均下降1.9%,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1.6%,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2702.5万吨,年均增速为3%,占全市的比重为48.9%,下降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为1918.7万吨,年均增速达9.3%,比重达到34.8%,比1990年上升16.1个百分点。生活消费由1990年的372.7万吨上升到814.4万吨,年均增长5.3%,比重由1990年的13.7%上升到14.7%(见表2)。
表2 能源消费产业构成情况
从终端能源消费量看,近15年来,全市能源品种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焦炭等污染较大的固体燃料在终端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煤炭由1990年的37.9%下降到2005年的17.7%;焦炭由1990年的8.6%下降到2005年的4.7%。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及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电力、成品油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增速较快,比重不断上升。2005年,电力和成品油的消费量分别为525.8亿千瓦时和564.5万吨,年均增速达8.2%和9.3%,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31.3%和15.6%,比1990年分别上升10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8亿立方米,是1990年的35倍,年均增速高达26.7%,比重由1990年的0.4%上升到2005年的6.4%(见表3)。
表3 1990~2005年主要能源分品种终端消费量
表3 1990~2005年主要能源分品种终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