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在城乡统筹的大视野中着力壮大县域经济

    作者:吴海峰 郑鑫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河南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及做法,分析了河南发展县域经济的成效和意义,思考了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壮大河南县域经济。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全国第9位跃居现在的第5位,按可比价格计算,2007年河南人均GDP比1978年增长了14.5倍,在此过程中,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使河南由单一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经济大省,而且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一 河南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及做法的回顾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城镇化率只有13.6%,大城市数量少,且规模有限,不足以形成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7000多万农民拥挤在农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当时河南面临着城市和农村双落后的尴尬局面,弱小的城市经济无力带动农村发展,窘迫的农村经济不能支持中心城市建设,城乡互动发展难以实现。以城市为增长极的区域发展模式,对河南这样人口密集的传统农区来说效果甚小。在当时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推动下,县域作为基层具有较为完整的行政职能的区域单元,纷纷开始自谋出路。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正是在既缺乏中心城市带动,又无现代农业支撑的背景下艰难起步的。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肩负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多重使命。此后,省委、省政府对县域经济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大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创造了奇迹。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河南县域经济是靠资源起家的。20世纪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地下地上”两类资源,地下资源是指矿藏资源,地上资源则是指农业,“地下地上”两类资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地下资源的开发使一些资源丰富的县域率先脱贫致富。针对山区和平原低洼易涝等贫困县区,1985年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帮助山区和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决定》,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减免所得税、鼓励承包荒山、扶持畜牧业发展、给予科技人员优惠待遇等一揽子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4年5月,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提出“必须坚持‘大型、中型、小型一齐上’,采取多种形式,兴办各类企业”,为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1985年,巩义回郭镇人以入股合作协议的形式兴办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股份合作制最早的萌芽。然而,河南的县域经济却在80年代末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萌芽于河南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最终在东部得到了升华。

    面对与东部省份越来越大的差距,1990年,由省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分多批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在考察的报告会上,大家一致认为河南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决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更高的重视。1992年,对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排名前18位的强县进行扩权试点,出台了一系列特别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县级审批权、稳定一把手任职期限、县委书记和县长归省委组织部管理、县项目直接报省里批等。这次改革被形象地称为“十八罗汉闹中原”。1996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即“一手抓18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一手抓34个贫困县,分类指导,积极开展创建小康乡、小康县活动,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此次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并为县域经济以后的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目标,给河南的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04年3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4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要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规定“凡县(市)自筹资金、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无论规模大小,一律不再对项目投资进行审批,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赋予巩义、永城、项城、固始、邓州五县(市)省辖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选择30个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的县(市),赋予其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并在建设用地等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另外还在财政、税收、金融、建设用地管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方面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