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河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实现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从实际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未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河南新跨越新崛起,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上取得新进展,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迈出新步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原崛起新篇章。
一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河南新跨越新崛起的基础分析
近年来,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大幅提速,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之首的位置,已经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工业强省和文化强省的新征程。就目前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已经具备了实现新跨越、新崛起的基本条件。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河南生产总值达到15012.46亿元,是1978年21.5倍。河南经济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五,中西部地区之首;比重由1978年的4.5%上升到2007年的6.0%,经济大省地位逐步确立。全省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2~2007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年增长均超过23.0%,2007年,绝对量分别达到862.08亿元和1870.61亿元。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3~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2007年达到114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年年均实际增长7.8%,2007年达到385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
从产业结构看,2007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8∶55.2∶30.0,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2%,比2000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三大产业间的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工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达7508.34亿元,跃居全国第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06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润1941.51亿元,超过浙江跃居全国第4,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基本确立。与此同时,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地位也在不断得到巩固,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城镇化进程进入快速提高的状态,2003~2007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34.3%。
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是统筹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支撑。2007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2年的54%提高到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8.7%提高到63.2%,各项经济指标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均高于全省。据权威机构研究,全国15个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竞争力位居第7,居中部首位。同时,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02年增长99.1%;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为2002年的2.9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达20个,超10亿元的达4个。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长足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56公里,位居全国第一位,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14千瓦,居全国第6位;有色金属产量连续7年居全国第1位,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有色和化工基地初具雏形;经济发展基础先行,为河南实现新跨越新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是统筹河南区域协调发展的两大支撑。2007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2002年的54%提高到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8.7%提高到63.2%,各项经济指标发展速度和人均水平均高于全省。据权威机构研究,全国15个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竞争力位居第7,居中部首位。同时,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左右,比2002年增长99.1%;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为2002年的2.9倍,收入超5亿元的县(市)达20个,超10亿元的达4个。
2.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7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01.13亿元,是1991年的155.3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预算支出366.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2%,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9.6%,居各项财政支出首位,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24.3张,医生11.7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481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涌现出“少林武术节”、“梨园春”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