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2006年,作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亮点:经济总量和工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五,实现了由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向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较快,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1.3%,实现近十年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省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1011亿斤,比上年增长10.3%,再创历史最高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百姓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河南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的九个省份之一;普京造访少林寺,龙门石窟、安阳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魏青刚、洪战辉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河南这一年迎来了更多的海内外目光。一个发展中的河南、前进中的河南、正在崛起中的河南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2006年的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在中共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审议通过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中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努力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将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
一 2006年河南社会发展分析
1.中共河南省委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今后五年加快中原崛起,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
2006年10月23~27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郑州隆重召开。会议选举徐光春为省委书记,李成玉、陈全国为副书记,确立了省级党委“一正二副”的模式。会议通过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党代会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省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次大会的召开,必将对“十一五”时期河南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经济增长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近年来,河南经济总量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8000亿元大关,多年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五。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再次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大关,成为继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之后全国第五个GDP超过万亿元的省份。2006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9000亿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左右,增速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在13%以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七位跃升到第五位。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005.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0%。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52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0.6%,增加值总量超过公有制工业,成为2006年全省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亮点。全国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形成,粮食产量近三年连续创历史新高,2006年突破1000亿斤。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中原城市群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进一步壮大。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全国第十三位跃居第二位,中原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基本形成。电力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建设粗具规模。这些可喜的变化使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构建和谐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解决“三农”问题取得新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
2006年,河南省采取多种有力措施,“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