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中东北非变局(2011)

    作者:郎平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中东北非变局从突尼斯开始,迅速蔓延到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伊朗等多个国家。在政治对抗、暴力冲突乃至国际干预下的内战中,有些国家发生了政权更迭,有些国家危机重重,动荡不止。这些国家发生的政局动荡,源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暴露的民生危机,以及政府腐败、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所激起的广大民众对民主与平等的追求。此次事件不仅造成阿拉伯国家的政权危机,而且冲击了该地区原有的安全和力量格局。无论未来形势如何演变,这一事件都将给国际关系带来深刻的影响。
    Abstract:During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the uprising in Tunisia rapidly spread to Arab countries in North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Egypt, Libya, Yemen, Syri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all facing varying degrees of unrest. At present, there has already been regime change in Egypt and Libya, and anti-government protests are starting or continuing in other states. The Arab unrest began due to the livelihood crisis whereby the people suffered job losses, poverty, and injustice. However, the street demonstrations soon evolved into political movements calling for liberty, democracy, and equality. Also known as the Arab Spring, this movement not only caused a political crisis in this region, but also affected the existing security patterns in the region. Giv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unrest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is likely to continue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一 波及多国的政局动荡

    从2011年初开始,中东北非的示威狂潮席卷多个国家,频频发生暴力流血事件,在一些国家爆发了武装冲突,在利比亚甚至形成了国际干预下的内战。从局势发展看,有些国家已经发生政权更迭,基本大局已定;有些国家的局势仍处于动荡之中;还有些国家虽然出现了反政府抗议示威,但现政权依然能掌控局势。在这些国家中,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六国的情况比较典型。

    (一)突尼斯

    2011年伊始,突尼斯政局突变。由于国内持续月余的骚乱愈演愈烈,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突然宣布解散政府并提前举行大选,突尼斯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总统本·阿里被迫放弃总统权力,并于1月15日出走沙特阿拉伯。突尼斯一向被认为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最稳定、经济最具活力的国家,2007年还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非洲大陆经济竞争力第一的国家,总统本·阿里已经执政23年。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貌似稳定、繁荣的国家中,一个街头小贩的自焚事件却引发了一场令世界瞩目的革命。因为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这场革命也因此被称为“茉莉花革命”。

    2010年12月17日,在突尼斯中部城市阿布宰德市,一位名叫布·阿齐兹的大学毕业生因失业靠当街头小贩贴补家用,遭城管警察驱赶殴打,布·阿齐兹一怒之下选择自焚,虽被送往医院急救,但终因伤势过重离世。阿齐兹的死激发了突尼斯部分民众、特别是就业艰难的大学生群体长期以来积聚的愤懑。政府腐败、物价上涨、失业和贫困令民怨沸腾,抗议和示威游行迅速向全国蔓延。在此后一个月中,暴乱蔓延到突尼斯几乎所有大城市,据报道有70多人被警察枪杀,数百人受伤。[1]

    由于事态持续恶化,总统本·阿里于2010年12月29日宣布改组内阁,并表示政府将努力创造工作机会,但并没有平息事态。2011年1月14日,上万名示威者聚集在首都突尼斯市中心内政部前抗议示威,他们的口号从最初的“反贫穷、反失业”,发展到要求政府下台,高喊“要面包、水,不要本·阿里”,“抗议示威直至政权垮台”。当天晚间,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在国家电视台宣布,由他代理总统职务,本·阿里流亡国外。17日,总理加努希宣布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新政府和各政党将集中精力着手对突尼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进行人民期盼已久的全面改革。[2]但是,突尼斯政治生活的“新一页”却并未就此掀开。20日,原执政党宪政联盟宣布解散。2月27日,总理加努希宣布辞职,贝吉·凯德·埃塞卜西被任命为新总理。3月7日,突尼斯第三届临时过渡政府正式成立。突尼斯将于10月23日举行制宪议会选举。

    突尼斯政局动荡伊始,美欧等西方国家对此并无心理准备,除美国以外的西方领导人都保持了旁观者的沉默。美国谨慎地表达了对突尼斯革命者的褒扬。[3]欧盟虽然口头上表示“支持与欣赏突尼斯人民和他们对民主的追求,民主应以和平的方式取得”,但在突尼斯爆发抗议活动的一个月时间里,法国外交部长甚至为突尼斯政权出谋划策,镇压抗议活动。当然,由于本·阿里的迅速弃职,西方国家并未直接出手干预事态的发展。

    (二)埃及

    突尼斯的政局动荡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它在中东北非国家中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紧随其后的就是埃及。

    2011年1月25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亚历山大和苏伊士等地,数千埃及居民举行名为“革命和自由”的示威游行,抗议国内普遍存在的腐败、失业率高涨,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4]开罗出动了两三万警力,仍未能阻挡游行队伍。其后的一周内,埃及多个城市有超过20万民众上街,多地发生骚乱。[5]埃及政府随后展开一系列努力,试图恢复稳定。1月28日,“穆斯林兄弟会”5名领袖和十几名成员被逮捕,开罗等三个大城市实施宵禁。29日,穆巴拉克要求纳齐夫政府辞职,并任命情报局长苏雷曼出任副总统,前民航部长艾哈迈德·沙菲克为新政府总理。2月1日,穆巴拉克总统宣布不再谋求连任。5日,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书记谢里夫及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但穆巴拉克留任党主席。6日,埃及政府与反对派就修宪、提前大选以及结束紧急状态等政治改革问题达成广泛一致,但政府代表拒绝了“将穆巴拉克的权力移交给副总统”的要求。[6]

    穆巴拉克的上述努力并未得到民众的理解。2月8日,埃及开罗解放广场25万名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