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近年来,随着河南经济快速增长,就业人员净增人数和新增就业人员不断创出新高,城镇登记失业率也一直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就业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但是“十一五”期间全省就业形势仍较严峻,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压力很大,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加快解决,全面促进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
一 就业压力很大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供给总量增长较快,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1)城镇隐形失业人数较多。2005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3万人。而这其中还没有包括那些没有登记的失业人员、大量下岗职工中尚未重新就业的人员和大量城市周边失地农民。根据登记失业率和预测分析,河南省的失业率远远高于3.5%。
(2)劳动力供求缺口呈增大趋势。2000年河南省劳动力供给总数为6705.9万人,而劳动力就业总数为5572万人,劳动力供给与配置缺口为1133.9万人;而2005年缺口增加到1549.56万人,5年增加了415.66万人,劳动力供求矛盾在进一步加大。同时,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从业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有所下降,2005年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为79.6%,比2000年的83.1%下降了3.5个百分点。
(3)就业压力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河南年均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70万人,其中大中专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将达到35万人左右;复转军人8万左右;按照我省年均城镇化率1.6%的目标,还有约70万农民需要在城镇就业;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35万人左右需要就业。上述四项合计: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在180万人以上。2006年全年全省经济增长速度计划为10%以上,200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左右,因此年度供大于求为80万人左右,此外农村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巨大的就业压力将造成社会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实际经济增长率远远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根据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出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生产总值就低于潜在生产总值3个百分点。失业率过高,会进一步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4)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有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1/3就业稳定性较差。在资源枯竭型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由于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面临就业困境的还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失业农民,亟须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二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非协调性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同步的,但在河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非协调性发展状况。
(1)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明显拉动就业水平提高。近几年河南省经济增长较快,但就业增长率增长不明显,2001~2005年城镇总净增就业人员81万人,年均增16.2万人。时增时减,且趋势向下,年均增长降到在1.9%附近徘徊。而同期河南GDP年均增长率为11.44%,这说明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明显拉动就业水平提高。
(2)就业弹性整体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弹性是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它能非常直观地反应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河南经济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00年就业弹性为0.75,每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增长0.75个百分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小,到2005年就业弹性下降为0.095,五年下降了0.655。就业弹性维持较低的水平,这说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也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