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威胁非突发的自然灾害莫属。[1]在全球化时代,突发灾害的风险也在全球化。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界和自身所造成的威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复杂。2011年前六个月,以新西兰地震、澳大利亚水灾、美国飓风和日本海啸为代表的自然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已经达到2650亿美元[2](约合1.7万亿元人民币),使这一年度注定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昂贵”的灾害年。事实表明,只有以全球合作的方式应对突发灾害,才可能在这个充满风险和变数的世界上生存和发展。2011年5月,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UNISDR)提出“投资今天,共筑更加安全的明天”(Invest Today for a Safer Tomorrow),倡导通过更加明智地分配资源,提高地方社区的抗灾能力,实现全人类“免于风险”的发展。
一 2011年全球灾害及特点
2011年,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经济损失前所未有,欠发达国家贫困人口仍是受灾主体;在各类灾害中,一些地方的极端气候持续时间长,呈常态化趋势;最引人注目的灾害事件是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事故和东非干旱造成的上千万人食品短缺、上万人饿死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
(一)发达国家经济损失创历史最高纪录
2010年1月海地超强地震和7月巴基斯坦的大洪水所造成的损失表明重大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贫穷息息相关,而2011年的情况则显示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富裕又是何等地紧密相连。
自2010年12月25日起,澳大利亚1/5的面积陷入百年一遇的洪灾。热带低压“塔莎”(Tasha)为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带来持续强降雨,并引发洪水。其中昆士兰州受灾最为严重,当地日降雨量竟达到270毫米,两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亿澳元,[3]灾情是近50年来最严峻的一次。
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180余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数千栋房屋被毁,道路扭曲、供电供水中断。克莱斯特彻市“2·22”地震导致严重人员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缘于震源浅、震中靠近市中心和正处中午就餐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震后重建大约需要花费150亿新西兰元(约合773亿元人民币),这笔开支相当于新西兰GDP的7.5%,远超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和2010年智利地震。[4]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地动山摇,巨浪滔天,随即拉开了21世纪地震所引发海啸带给人类的最惨重灾害的序幕。当日,位于日本本州岛附近的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这是有史以来极为罕见的强烈地震。日本东部沿海地区随之而来的海啸上演了一场“桑田变沧海”的悲剧,造成的遇难和失踪人员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5万,另外还有数千人受伤。第二天下午15点零6分,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发生爆炸,接着核燃料发生泄漏。此后,核辐射灾害愈演愈烈,进而使尚未从地震海啸的噩梦中惊醒过来的日本民众,顷刻间又陷入了核辐射的危机当中。天灾人祸的双重打击,使得整个日本岌岌可危。
美国中部北美大平原有一条狭长地带,素有“龙卷风走廊”之称,2011年初截至5月22日,形成1168个龙卷风,并惊现夏季才有的特大龙卷风。这里往年同期平均形成龙卷风水平是671个,只有2011年的一半多。8月27日,飓风“艾琳”自北卡罗来纳州登陆美国。随后,飓风一路北上,至28日上午,飓风已导致至少8人死亡,全国约9000个航班取消,约400万家庭和工商企业、机构断电。“艾琳”飓风所经之地已导致多处洪水和各种损失。除纽约地铁关闭外,纽约三大机场也已关闭。预计将有6500万人受到这场飓风灾难影响,这是美国历史上影响人口最多的一次飓风灾难。
2011年澳大利亚洪水、新西兰地震、日本地震、海啸及其引发的核事故和美国龙卷风和飓风所造成的破坏警示世人,突发灾害所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国家的富裕程度密切相关。2011年全球自然灾害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创历史新高,其主要原因是地震、海啸和超常频率的飓风分别发生在几个经济最发达的富裕国家(见表1)。而这种突发地质气象灾害集中发生于最发达国家的年份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使2011年突发灾害所造成的全球经济总损失成为历史最高。
表1 2011年1~6月全球主要突发灾害及人员财产损失前三名状况
表2 各年1~6月灾害数量和人员财产损失历史比较
表2说明,虽然2011年上半年的突发灾害死亡人数大致相当于2010年的1/10、过去10年均值的1/3和30年均值的1/2,但财产损失却大致是2010年的3倍、过去10年均值的5.6倍和30年均值的7.2倍。足见2011年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