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
作为行业领先者、主导者和创新辐射源,大中型企业在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中具有支配、带动作用。作为产业制高点的占领者和国民财富的主要集中者,大中型企业在产业升级、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推动作用。促进大中型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挑战,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大中型企业经济规模得到了较大提高,对全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全省大中型企业数量已由2004年的1005家增长到2008年的1845家;吸纳从业人数由2004年的192.5万人提高到2008年的228.7万人;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1424.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4279.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6%,2009年1~9月,这一比重为58.3%。2009年,河南省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达到16家,企业数量居中部六省之首,并有2家企业首次闯进前100名,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821.153亿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68位,煤炭产量仅次于央企神华集团。
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并迅速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传导,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期间,河南省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显著回落态势,进入2009年,全省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甚至一度出现了负增长(见表1)。从企业效益状况看,2009年前两个月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累计产值同比下降3.8%,其中平煤神马、安阳钢铁、新安电力、新飞等55户企业产值同比下降;50户高成长型企业中有17户企业产值同比下降。据对62户省重点工业企业调查,前两个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7%,利税同比下降19.4%,利润同比下降79.7%。随着中央和省里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发挥效应,全省大中型企业整体上开始逐步止住下滑态势,在2月触底后,快速回升。2009年9月,全省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5%,已经达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
表1 2008年9月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对比
二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河南省大中型企业暴露出的问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河南省大中型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能源原材料大中型企业过多,容易受到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河南产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产业所占比重偏大,产业层次偏低。全省大中型企业也多属于此类行业。从河南省百户重点工业企业行业分布来看,有40多家企业属于能源原材料产业。从2009年河南省进入中国500强的16家企业来看,其中有14家属于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化工产业。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开始明显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出口需求下降,导致河南能源原材料工业显著下滑,原材料价格短期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主要集中在有色、钢铁、化工等领域的全省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变化,部分企业由盈转亏,效益持续下滑,安阳钢铁、中铝河南分公司、河南蓝天集团、中原大化等大中型企业纷纷减产或停产。全省大中型企业过度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产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河南省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
二是企业“大”而不“强”,市场竞争力未能随规模扩张而同步提升。目前,河南大部分大中型企业仍然是“大”而不“强”,自身内在的成长能力并未伴随经济规模的壮大而得到同步提升。可以说,全省大中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受益于宏观经济高速增长的“水涨船高”式成长,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不是质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这种“水涨船高”式的企业成长,与宏观经济周期高度相关。一旦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出现明显回落。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省大中型企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强,抗击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弱。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4.2%,大中型企业增速更是高达25.6%。而从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到2009年8月份,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此可见,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河南大中型企业所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