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日益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成为城市竞相发展的制高点之一。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试点城市,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抓住机遇,强力推进,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全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百亿元,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 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2007年郑州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在2006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达到2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169元,增长14%。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24.1亿元,增长12.3%。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
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01.7亿元,增长20.0%,比全市当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7.7个百分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4.2%,高于全省0.9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8%;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7.1万人,增长1.9%,占全市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4%。
2007年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均保持了增长的态势。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情况见表1。
表1 2007年郑州市文化产业主要指标
二 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建设强市转变,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新跨越,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建设列为全市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八大重点工程之一,成立指挥部并强力推进。2007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文化产业发展也呈现新亮点。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07年,郑州市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2.4亿元,比2006年增长1.4倍,兴建了一批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在郑东新区CBD中心新建的郑州广电中心,2007年全年共完成基建投资8000万元,预计将于2008年投入使用。黄河风景名胜区建设的炎黄二帝巨塑项目,于2007年4月份举行了揭幕仪式。完成了黄帝故里景区设施的改造完善,为高规格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奠定了基础。世界客属文化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外部装修。登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进行了进一步改造和完善,突出了演出的效果等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加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2.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有新进展
2007年初,郑州市将大型原创舞剧《云水洛神》的创作纳入全年重点工作,全力精心打造,并于2008年郑州亚洲艺术节中隆重推出,与《风中少林》形成姊妹篇,成为郑州又一张文化名片。2008年4月,该剧在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公开演出,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豫剧《美兮洛神》也于2007年开始进行创作,2008年3月下旬进行首演,得到广泛好评。大型科幻少儿电视连续剧《快乐星球》在第一部、第二部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年)优秀作品奖,荣获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基础上,第三部50集2007年7月份制作完成,在中央电视台5个频道及河南电视台等12家省市电视台播出、重播,平均收视率达到了1.5%,最高收视率达到2.8%,收到良好反响。
3.文艺演出市场活跃
郑州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艺术剧院走向市场,使艺术剧院的演出市场日益活跃。全年国内演出达到2996场次,其中到农村演出达到1869场次,比2006年同期增长4.2%。《风中少林》在继2006年创下演出收入突破千万元的历史纪录后,2007年仍盛演不衰,先后赴福州、广州、深圳、香港、海口进行巡回演出,并参加各类大型节庆活动展演,2008年又赴澳大利亚演出,在当地获得极好赞誉。郑州市豫剧院先后在郑州、巩义、长垣、伊川、新密等地演出77场,收入52万元,并参加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展演,荣获由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郑州市曲剧团辗转南阳、伊川、河北、山西、兰州、开封等地,完成演出186场,演出收入55.9万元,并参加了成都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