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胜景各具特色,有所谓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之说[1]。清乾隆皇帝游嵩山曾赋诗云:“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嵩山何以奥?嵩山之名就有奥之韵。嵩山又名崇山,嵩即崇,崇本意为高,同时还有敬重之意。这就是说嵩山不仅高且令人崇敬,何以如此?嵩山文化内涵丰富使然。
一 地球宠儿
嵩山是我国古陆块之一[2]。在约30亿年之前,由于地球深部能量的释放,催生了地球新的活力。地球的地幔层以其灼热的岩浆冲破坚硬的地壳喷涌而出,遇地球表层的海水而凝固,遂冒出波涛汹涌的茫茫大海,形成陆核或小陆块,从而诞生了最初的嵩山。嵩山以及其他古陆的出现,宣示了地球成陆时代的来临。
为了探求嵩山形成的奥秘,地质工作者首先要测算它的“八字”,也就是问其年龄,方法不外乎从嵩山最古老岩石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史来推算。这是一个艰难的差事,几经周折,难于遂意。1988年,由中、德科学家合作,取嵩山中太古代酸性火山岩的锆石,测得其年龄为约30亿年[3]。这也就是前述于30亿年前地球开始孕育成陆的缘故。实际上,就世界范围而言,地球成陆的起始时间可早到约40亿年。人们考虑到嵩山陆核或小陆块形成有一个过程,应比所测年龄要老一些,故加上5亿年的推断量,所以,说嵩山的年龄30亿和35亿年,均属于科学的说法,不过前者乃实测年龄,后者乃推断年龄。嵩山既如此古老,自然理当受人尊敬。
嵩山地质历史经过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层序清楚,时代连续,故被地质界誉为“五代同堂”,后来又说是“七代同堂”[4]。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人们发现早期地质历史划分得时限过长,太古代延续了11亿年,元古代延续了19亿年,国际地质界决定把这两个代提升为宙,并且各分出古、中、新三个代,这样地质历史就成了3宙9代。嵩山地区占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所以有了“五代同堂”和“七代同堂”两说。这一区别只是对早期地质历史的划分方法不同,两者并无实质的区别。
嵩山自形成之始,一直处在变动中,六变海六成陆,只是到3亿年前的二叠纪后才完全脱离海而成陆了。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地球内部始终处于活动状态,犹如人每天都在运动一样。地球内部的运动一般比较缓慢,不易察觉,当剧烈运动时,则往往会岩浆喷发,地层断裂、扭曲、甚至翻转,正所谓地动山摇,于是就会在地层中留下痕迹。地质学家将这些痕迹较典型的地点作为地质构造运动的名称,以便人们识别和研究。嵩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在23亿年前发生了嵩阳运动,18.5亿年前发生了中岳运动,8亿年前发生了少林运动[5]。由于这三期地质构造运动在嵩山地区表现得强烈、典型,且遗迹较完整,所以这三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名称都是以嵩山区域内的地名命名的。
嵩山因其地质历史古老、地层连续、构造运动典型三个显著特点而被评定为世界地质公园。这些地质特点不但是地球形成史的一幕,而且为嵩山地区的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息环境与丰富的生活资源。如这里的石灰岩洞穴为古人类提供了栖身之所,山中丰富的动物和植物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源。嵩山煤矿十分丰富,储量达40多亿吨,这是在2.35亿年前左右的二叠纪时,海滨的森林被埋藏并发生变质后而成的。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燃料,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能源和资源。嵩山还为这里著名的钧窑、汝窑、柴窑等提供了瓷土,而这些瓷土多出自3.2亿年前的晚石炭纪滨海泄湖沉积。在嵩山河谷的黄土台地上,华夏先民利用黄土层中的褐红色古土壤,自8000多年前以来,先后种植了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稻(Oryza sitiva)、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lycine max)[6],形成五谷农业,嵩山人就是靠种植这些农作物而得以生生不息的。
二 国之源起
《世本·作篇》曰“鲧作城”,《国语·周语》曰“崇伯鲧”。正如开篇所述,崇即嵩山,伯指部族首领。这说明鲧是以嵩山为活动中心的,并在嵩山作城。《古本竹书纪年》、《世本》均有“禹都阳城”之载。禹系鲧之子,故禹也应在嵩山一带生息。鲧、禹到底在嵩山何处常住呢?20世纪70年代后期,考古学家在位于登封告成镇之西的王城岗遗址发现了一个龙山文化时期的小城,与此同时,在告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