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在文化市场中努力打造优秀文学刊物品牌——郑州百花园杂志社走产业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
    ——郑州百花园杂志社走产业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

    作者:李玉芝 马东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摘要:郑州文联百花园杂志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小小说的文化品牌效应和文化市场竞争力,为郑州打造出了全国知名的小小说文化品牌。本分分析了郑州百花园杂志社的成功之路,旨在为新时期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照,为郑州市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构成——出版发行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郑州文联百花园杂志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开办之初以《百花园》为主发表原创小说,其后形成《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上半月“小小说原创版”及下半月“中外读点”、《小小说出版》等小小说系列杂志,辅之以郑州小小说学会、郑州小小说创作函授辅导中心、小小说作家网(www.xxszj.com)等阵地,通过二十多年不懈的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小小说的文化品牌效应和文化市场竞争力,其中《小小说选刊》的发行量在全国纯文学期刊中多年来一直稳居第一,催生了数十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引发了轰动全国文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中国小小说现象”,为郑州打造出了全国知名的小小说文化品牌。由杂志社倡导和规范的小小说文体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弥补了长、中、短篇小说的不足,为提升和开发全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提供了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为繁荣中国当代文学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它营造出了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小小说集散地”,初步形成了集编辑出版、多渠道发行、广告策划、社会函授等为一体的、小型高效的文化产业实体,由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转化为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文化产业的经营者的双重身份。郑州百花园杂志社把小小说既做成了一个事业,同时也做成了一个产业,实现了在文化产业中非常完美的事业与产业双赢之路,为新时期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某种成功的参照,为郑州市文化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构成——出版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 小小说的精神文化效应

    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智力需求而生产的特殊产品,当其作为产业并以经济利益为其追求目标时又不能唯经济论,不能忘记文化的特殊教化功能,应以精神文化效应来带动经济效应。小小说正是在巨大的精神文化效应的引领下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两者相互依存。作为《百花园》主编的杨晓敏这样说:“一种文化,如果不能形成流通,不能被更多的人消费,光靠少数精英的呼喊和觉醒是不够的,那只能是一种弱势文化。我有一个观点,作为小小说文体,它的文化意义大于它的文学意义。延伸一步说,小小说的教育意义又大于它的文化意义。因为小小说文体既有精英文化品质,又有大众文化市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水平、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国家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与发达国家比起来,比例要小得多,做好基础的文化普及教育,应该是一个大前提。小小说能让普通人长智慧,对传统的文化普及方式应该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1.对郑州城市文化形象的提升

    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和因素很多,比如:市民的教育率,市民的藏书率,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拥有率,有影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寡等。但从整体上来说,要将一个城市建成闻名遐迩的文化名城,光靠这些还不够,还必须能创作和生产出具有本地文化特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人民大众中有广泛影响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作品。因为文化作品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高低。而在都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学期刊渐渐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重要体现,几乎成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它所负载的文化含量、审美意蕴及其特有的艺术境界、品格、性情和它所具有的容量、深度、广度,标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气度。

    截至2006年底,郑州市公开与内部交流出版的期刊共有160种之多,但能成为城市符号的杂志当首推《小小说选刊》。正如小小说评论家王晓峰先生所言:“从文化意义讲,如果提到城市,就不能不提到这座城市的文学期刊。北京,让人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在天津,有《小说月报》;在上海,有《收获》;在郑州,有《小小说选刊》……这些文学期刊像城市的标识一样,带着它所独有的城市语言与表情,以它特有的文化能量,吸引着一批批作家和读者,鼓涌起本雅明所说的‘文化潮流’或‘文化小溪’,把自己的文化信仰与精神,辐射开去……当下的小小说作家、读者,当下的关注小小说的任何人,都会把郑州看成是小小说的圣城,一座敬仰的被人心怀感激之情的神圣的城市。”[1]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古老的历史在这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