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3月 |
一 广州市为保持国内城市“三甲”地位需要外来人口
(一)制造业是保持广州市经济“三甲”地位的基础与支柱
2006年前三季度,广州市GDP为4272.3亿元,虽然仍位列国内“三甲”,但与深圳的差距缩小仅为214.53亿元,与苏州的差距也大大缩小,并且它们的经济发展潜力与势头都超过广州。考察其原因,发现关键在于广州市工业与深圳、苏州差距进一步拉大,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苏州至少超出广州市643亿元,深圳超出广州市380亿元,两市的工业增速也远超广州市。这就意味着广州市要想免于被深圳、苏州挤出全国“三甲”地位的困境,大力发展制造业是重中之重。
因为广州既不是首都,也不是国家扶持的金融物流中心,在香港、上海与北京的挤压力下,没有依赖第三产业快速提升经济势力的基础,一旦广州经济支柱转向第三产业,则有可能步后工业化国家城市经济缓慢增长的后尘;而广州市在依赖高新技术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方面,首先,不具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条件:长久的技术知识积累、雄厚的资本支持和大胆创新的人才,没有独立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的沃土,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立国之本和重要就业渠道,不可能大规模向外转移。其次,过度依赖高新技术发展也面临相当的风险。为什么高举高新技术产业大旗的深圳,其发展势头迅速被上海等城市超越?关键在于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投资主体掌握在外方手中,而命运掌握自己手中的传统产业由于长期缺乏扶持无法与其他地区竞争,当外资向长三角转移之后其整体竞争力大为削弱。深圳的相对衰落说明:在本地企业还没有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主体之前,在本地企业还没有全面掌握核心技术之前,过度依赖高新技术产业,不利于广州市保持可持续经济竞争力。
(二)广州市制造业作为世界产业平民化组成部分具有低资本技术构成、低工资的长期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治和解、信息经济与后工业社会的三重作用,使得此前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质变为产业转移全球化:产业接受国由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少数地区变成中国、印度等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竞争;市场供给有着几千万家甚至上亿家的企业相互竞争,导致现在企业家的使命往往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获取自己及其企业的生存空间;市场开发由满足高消费的发达国家市场转向满足低消费的世界市场;自然资源由满足发达国家几亿人口的充分供应转向满足世界人口的资源短缺;劳动力由少数国家的有限供给转化为全世界人口的无限供应;产业转移社会效益仅仅由惠及发达国家几亿人口转化为惠及世界几十亿人口;产业转移结果由回归高价格、高附加值、高工资,转变为低价格、低附加值与低工资的长期性、持久性。广州市作为世界产业平民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业必然也具有低价格、低工资、低资本技术构成与低利润的长期性与持久性。
图1 世界产业平民化形成机制
(三)低资本技术构成、低工资的广州市制造业需要庞大、低廉、素质较高的外来人口
1.低资本技术构成的广州市制造业需要相当规模的外来人口
世界产业平民化决定了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不同于工业化国家,不会大规模的以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产业结构替代资本节约型的技术产业结构,恰恰相反,它会大规模的以资本节约型的技术产业结构替代劳动力节约型的技术产业结构。比如深圳比亚迪为了对抗日本三洋和索尼昂贵的全自动生产线,将电池生产分解为由数万工人操作的人力流水线,把“人海战术”发挥到了极致,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一举成为电池大王。这就意味着广州市无论传统产业怎样减少,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造业环节怎样扩大,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总的来讲,是在逐步增加的。而广州市仅764万市户籍人口,且出生率逐年降低,根本满足不了世界产业转移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这就决定广州市外来人口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随着世界产业转移的加速持续增加。那么广州市到底需要多少外来人口呢?本文通过与上海的对比预测阶段数量。2006年9月底,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124万,比上海少654万,GDP是4272.3亿元,为上海的58.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94.41亿元,为上海的38.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5051元/人,为上海的67.1%,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的14.48%,仅及上海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即使考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