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
中日关系的调整是日本对外关系调整的一项核心内容。这种调整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外部环境近期的两个重大变化:一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二是经济总量被中国所超越。在这种背景下,日本需要重新判定它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寻求其在地区新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期望在新定位中不仅仍能提供经济主导作用,还要能提供一定的政治安全主导作用。然而,由于国内经济长期低迷,政局连年不稳,对外经济优势地位下降,更重要的是日本朝野对自身这种相对地位的变化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日本在对外关系的调整与重新定位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国家发生一系列碰撞、摩擦。在对华关系上,这一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
2011年日本在对外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因地震、海啸、核泄漏等事件的冲击而降低姿态,以缓解、磨合的方式继续寻求其新的地区关系定位。鉴于日美关系是日本对外关系的基轴而不可能有根本性的调整,因而中日关系就成为日本调整与周边地区关系的重点。日本在开始确认中国影响力继续上升并欲从中获取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对华关系重新定位的方式也在从碰撞转向磨合。不过,磨合并不意味着缓和,只是在新的地区关系中以主动磨损过程求得相互间的紧密结合。
一 政治安全关系:走出“冰点”,寻求磨合
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地区关系经历了2010年的一系列摩擦、碰撞后,2011年接续调整的途径以缓解与磨合为基调,但目前日本对周边地区关系的基本格局因政府更替而显得不明确。日本对中国的关系受此影响,虽然逐步缓解了2010年形成的紧张关系,但日本寻求对周边关系重新定位的进程正从东北亚转向东南亚,该进程并不一定使有所缓解的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1.周边环境变化对日本的影响
(1)日本对周边关系的外部背景
不断密切与中国的关系是日本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尽量获取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而这一政策的基础是日本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意味着日本正逐步失去在东亚地区的原有经济优势地位。因而日本必须重新确定在无整体经济优势条件下对中国的战略关系,以及在这种日中关系影响下日本对周边地区的关系。
另外,作为日本对外关系基轴的日美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美国自2001年“9·11”事件后逐步将反恐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重心,亚洲在其对外关系中的地位相应下降,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大盟国被要求担负更多责任。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泰时高调宣称美将重返亚洲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地区关系都受到其影响而进行了调整。日本必须适应美国主导的地区战略格局变化,并尽力寻求在其中的有利位置。
(2)日本国内政治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日本最近五年“走马灯”似的更换国家领导人不仅使其国民对政府失去信心,也使国际社会越发对其丧失信任。而应对上述中美引起的日本周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措施的不当,是导致近两年首相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宣称重返亚洲后,2009年9月日本现执政党民主党的鸠山由纪夫出任首相,他对美国的响应是要依托亚洲对美、中实行对等外交,提出不含美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显然不符合美国利益。之后,上任仅8个月的鸠山首相就因美国驻日本冲绳普天间军事基地搬迁及大选资金等问题于2010年6月被迫辞职。接任的菅直人在处理当年9月中国渔船撞船事件时又备受诟病,他所展示的处理对外关系的“不成熟”成为其2011年被迫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东亚地区政治安全关系的变化已经对日本的国内政局及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2.日本对东北亚地区政治安全关系的触碰式调整
日本虽在地区政治安全领域缺乏明显的优势,且迅速变化的内外政治环境并未给其留有充分设计的时间,但日本在近期中美引起的东亚地区战略关系变化与调整中,仍是在多方试探,力求在地区角色重新定位中争取一定的主导权。
首先,日本正重新确认日美关系中的美国主导地位。前首相菅直人清楚地看到鸠山由纪夫因美军普天间基地问题而下台,因而在其竞选成功两天后就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确认其新政府将承袭日美关于军事基地协议的意向,强调日美关系的重要性;将日美关系重新拉回到“正常”轨道。但此后的日美关系恰如日本学者所言,“今后的日美关系不会像鸠山时期那么差,但也绝不能称之为好转。只不过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