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1月 |
一 广州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及评估
根据对有关文献的综合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一国或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状况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衡量。
一是自主创新的条件。一国或地区所拥有的创新资源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创新的潜力,这些资源和条件虽处于潜在状态,不一定能有效转化为直接的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但却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一般可用科技投入经费、科技人力资源、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高新区发展水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水平等来衡量。
二是自主创新的原创能力。也称之为自主创新的科技产出能力,主要指本土机构和人员在科技论文、专利产出、科技成果、技术标准参与度等原创性成果上的生产和提供能力,是体现一国或地区科技原创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用在《SCI》上发表科技论文数、专利授权量、年度获得科技成果数、科技成果获奖等级、技术标准制定能力等指标来衡量。
三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鉴于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最具代表性的标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般可从企业的专利产出能力、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新产品生产比重等指标来考察,从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实践看,我们可分别从大中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三大类别分类予以考察。
四是自主创新的机制。体现一国或地区开展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体制保障、政策支持、文化功能以及包括咨询服务、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成果转化在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效能。一般可用体制创新指数、市场化程度、政策有效性、文化兼容性、科技咨询服务收入、科技孵化器面积、风险投资总规模、技术交易额等指标来衡量。
五是自主创新的经济绩效。主要表明一国或地区自主创新在经济社会的应用转化层面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一般用工业新产品比重、生产设备进口依赖度、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技术进出口比例等指标来考察。
由此可见,自主创新能力状况可从自主创新的条件、自主创新的原创能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的机制以及自主创新的经济绩效等五个方面加以把握、衡量与反映。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我们对广州自主创新活动及能力的现状略作考察。
(一)广州自主创新的现状及成效
1.科技创新资源较丰富,创新平台体系较完善,具备推进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
科技创新资源和区域创新平台是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在很大程度上标示了一国或地区自主创新的潜在能力。首先,广州在科技资源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一是拥有一大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机构。至2004年底,广州地区拥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各类独立科研机构182家,拥有省、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53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9个,在华南地区独占鳌头。二是科技投入规模较大。2004年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为160亿元,其中用于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为6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89%和1.53%,而广州市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约为11亿元,总体投入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1]三是科技人力资源比较丰富。至2004年底,广州地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科学家与工程师和R&D人员分别达75.34万人、13.05万人、8.09万人和4.4万人,全市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达45.97万人,两院院士26人,拥有占广东省99%的博士研究生,集中了广东省科技人才的主体和精华(见表1)。
表1 广州科技创新资源与平台在广东省的地位
同时,广州先后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包括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创新平台体系。到2004年末,全市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9个,新增单台(套)价值3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52台(套);初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引进或联合共建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中心、纳米光电材料与技术基地、广州中间件研发中心、生物制药与中药现代化10个平台等一大批技术创新平台;建成科研中试基地24个,技术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2个,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2]这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相继建成和不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