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
2001年,建设部将建筑业企业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引导全行业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相适应的“金字塔”形总分包体系。而劳务分包企业是“金字塔”结构的基础,大力扶持、发展劳务企业已成为建筑企业逐步由粗放式经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和企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广州地区劳务企业寥寥无几,劳务分包市场尚未建立,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如何正确引导劳务分包企业迅速成长,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建立广州地区的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市场,逐步扭转和解决挂靠、违法分包、拖欠农民工工资及施工现场质量安全较突出等问题,已成为广州地区建筑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北京、天津、青岛、安徽等地建筑劳务分包市场的实地调研和大量数据收集,从分析广州地区建设工程劳务市场现状入手,探讨了广州地区建筑劳务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广州地区建设工程劳务分包市场的基本思路。
一 广州地区建设工程劳务市场现状
(一)劳务市场的基本情况
目前,在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备案的建筑企业(包括外地进穗)有1500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包括劳务资质规定的13个工种,而具备建筑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企业仅37家。通过对大学城等13个施工工地现场调查,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四川、湖南、江西、广西、河南、湖北等农民工输出大省,广东省从事建筑施工的农民工不到7%(见图1),在广州地区仅30%左右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的比例更低。在建筑劳务市场中,主要形式仍然是由无资质的“包工头”率领农民工队伍承接劳务分包工作,承接劳务工作的企业基本上都不具备相应资质。
图1 广州地区建筑劳务人员来源情况
(二)劳务市场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
广州地区建筑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为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市场奠定了基础。
1.主要特点
(1)队伍庞大,人员流动性强。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开放,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庞大的劳务队伍给建筑劳务市场的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据统计,广州地区2003年从事建筑的劳务人员近40万人,2005年已增加到60多万人,呈逐年递增趋势(见图2)。但劳务人员目前还停留在受雇于“包工头”从事相应工作的阶段,由于管理不规范,没有形成正式而固定的雇佣关系,导致随意用工等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建筑行业特点决定了劳务人员随工程项目流动,即工程来人来,工程完人散;另一方面,因为农民工外出务工具有“候鸟式”流动的特点,即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导致建筑劳务人员流动性大、工期不固定。
图2 2003~2005年广州建筑劳务人员情况
(2)劳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建筑业是进城务工人员最集中的行业,占全市进城务工人员的30%以上。其中施工一线工人中,农民工又占90%以上。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低,而劳务分包企业或“包工头”通常是即招即用,只对劳务人员进行简单的现场培训后即安排上岗,大多数农民工未经正规职业培训就进入建筑业。广州市建委在近几年也对建设行业一线实操人员的8个技术工种全面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增加至37个工种。但在劳务工人岗位培训方面仍然严重滞后,技能鉴定覆盖面小,农民工转变为产业工人的目标遥不可及。近3年,广州仅对35%的建筑业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仅有1万多进城农民工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对50多万农民工仅仅进行了简单的安全知识专项培训,相对建筑行业每年60多万农民工的庞大队伍,受训与持证的比例明显偏低(见图3)。
图3 2003~2005年广州劳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情况
(3)劳务队伍组织结构松散。目前,建筑市场劳务队伍的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具备劳务分包资质的劳务企业;第二种是不具备劳务分包资质的作业班组;第三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零散用工,以大小“包工头”牵头组成的劳务队伍,这是目前劳务队伍组织结构的主要形式。“包工头”与劳务人员之间,一般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办理社保关系,仅凭完成的劳务工作量结算工资。
(4)市场竞争无序。一方面,劳务分包作业大部分由无资质的企业或包工头直接承接。根据我们对121家建筑企业调查的数据显示,81%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