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中的交通问题及对策

    作者:李景 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摘要:本文基于对新时期骑楼建筑和骑楼街的定位分析,探讨骑楼街保护规划中的交通问题,提出骑楼街保护的交通模式和对策,提供综合的、多样的交通设施和有效的交通组织措施来保障和促进骑楼街的积极、良性的保护和发展。

    一 引言

    世界范围内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已经不限于单纯的历史文物建筑,而是扩大到整个历史文化风貌的承载体,也就是整个城市,尤其是历史城区。骑楼建筑是广州市历史城区普遍存在的、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形式,作为传统的商业和居住自然统一的街道形态,是广州特定的气候条件、文化条件和经济因素等客观环境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广州历史城区的骑楼街区因在社会、人文和实用等方面的价值,其保护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个重要专题。自90年代末以来,规划界和建筑界开展了骑楼保护与再开发的相关研讨,[1]较全面、深入地分析评价了广州骑楼的现状整体风貌,以及保护与更新、规划与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对开展骑楼街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保护方案和措施得以采纳实施。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机动车涌入历史城区,对骑楼街区的传统特色空间和功能地段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面临城市发展的新时期,既要延续城市特色地段风貌和继承城市历史文脉,又要处理好在城区改造和开发过程中骑楼街保护与道路交通的关系,是对规划界提出的挑战和考验。

    本文基于对新时期骑楼建筑和骑楼街的定位分析,探讨骑楼街保护规划中的交通问题,提出骑楼街保护的交通模式和对策,提供综合的、多样的交通设施和有效的交通组织措施来保障和促进骑楼街的积极、良性的保护和发展。

    二 骑楼街的定位分析

    (一)骑楼街的特征及分类

    广州市现存骑楼街区基本以“线”的形式贯穿在历史保护区内,是独具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意义,且有利于塑造城市的特色个性空间形态风貌的重要地段。广州市历史城区现状骑楼分布集中、密度大(见图1),[2]尤其与城市商业设施布局密切相关。骑楼街路段总计30余条,长度达20余公里。

    图1 广州市老城区骑楼街现状分布

    广州各式传统的骑楼街适宜小规模商业模式。伴随着现代化、大型化、集约化经营的购物中心的出现,骑楼街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骑楼街划分为商业、居住和交通三类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第一类:商业功能为主的骑楼街

    主要包括商业零售街、批发市场街区,以及金融和商务中心街区。核心街道的交通流以商业人流和货车流为主,外围街区承担必要的机动车交通。其中代表性的有北京路、上下九路、第十甫路(步行商业街)以及海珠南路(批发商业街)、人民南路及长堤大马路(金融酒店区段)。这类骑楼街较好保持了传统骑楼街风貌,街道两侧骑楼建筑成片密集分布、连续性和建筑质量比较好,外墙沿街立面装饰风格统一,审美价值比较高,而且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因此,此类骑楼街为重点保护和复兴具有广州“商都”典型代表意义的骑楼街,是保护规划工作的重点。

    2.第二类:居住功能为主的骑楼街

    主要侧重强化地段的居住功能,而骑楼的商业功能和交通功能主要配套服务于附近居民生活,较第一类的商业气氛淡,而目前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道级的生活性道路,界定为通达性和分流性功能。主要分布在荔湾区的龙津东、中、西路,越秀区的越华路、豪贤路等。

    3.第三类:交通功能为主的骑楼街

    传统的商业和居住功能都已经受到很大限制或退化,而主要承担交通功能,道路功能演变为城市主干道,主要分布在解放路和中山四路。此类骑楼街的商业功能受到道路车行交通的干扰比较严重,保护和交通二者的矛盾尤显突出。

    (二)骑楼街的现状交通问题

    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部各区均诱增了大量穿越性交通、出入交通以及车辆停放需求,一定程度上给历史城区带来了不可调和的道路供需矛盾,具体表征为如下问题。

    1.穿越车流入侵街区,风貌格局和慢行交通亟待重构

    以交通需求的剧增为主因的现代交通对骑楼街的最大冲击表现为:机动车流的大量涌入,传统的由骑楼柱廊下的人行道,主街道的自行车道、机动车道共同构成的集“人、车、建筑”为一体的狭窄的骑楼街道,必须承载更大的交通量,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以人行为主体的空间,逐渐由车行空间取而代之。例如,为了缓解过境交通压力,人民路高架于风貌街道的路幅中央由南至北横空穿越而过,沿江西路架起了空中走廊(见图2),它们不但影响了街区良好的建筑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