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发展形势分析

    作者:王开玉 丁阿丽 张旭 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摘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国务院批准以来,充分发挥了承接转移和典型示范的示范的作用。示范区双核之一的合肥利用科教优势积极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另一核心芜湖也在打造省域次中心城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示范区必须突破行政区划实现产业分工、优势互补,加快三圈融合,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Abstract:Since it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wo years ago, the Transferring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 Zone of the City Belt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through Anhui Province has been transferring, demonstrating, promot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Anhui Provinc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Hefei and Wuhu as the two core cities in the Demonstration Zone. As the regional core, Hefei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i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up a Great Lake City and tries to create a highland of innovation; as a regional sub-core, Wuhu sticks to its transferring role and tries to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a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industrial zones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Demonstration Zone should break up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to industrial divisions,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circles; meanwhile, it should deepen reform and expand opening to develop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simultaneously.

    近年来安徽区域经济发展迅猛,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将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将其划分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一轴”是指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6个沿江市;“双核”是指合肥和芜湖,这是安徽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两翼”是指滁州和宣城市,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示范区在工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大胆创新,产业分工,优势互补,突破行政区划形成了两个工业产业带——江北工业集中区和江南工业集中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未来工业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示范区承接转移示范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 示范区“双核”的发展

    (一)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安徽“十二五”战略规划把合肥定位为省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近年来合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定位,加快转型,改革创新,进一步密切与示范区内各城市的联系,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011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撤销地级巢湖市,其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区划调整后,合肥区域面积由7055平方公里增加到11433平方公里,增加62%;人口规模由570.2万人增加到752万人。经过国家的战略规划,合肥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合肥作为示范区的核心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经济指标逐年升高。作为安徽发展引擎的合肥正以“合肥速度”迈向区域性特大城市:主要经济增长指标连续多年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不断前移,省会首位度逐年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合肥GDP增至3600多亿元,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了24.1%。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合肥市GDP为2807.3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五,分别高于全国、全省5.7个和1.4个百分点。除此之外,2012年前三季度,合肥市多项经济指标总量勇进全国省会前十名,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投资,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均居第五位;进出口及出口总额分居省会城市第九和第七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省会城市第十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第11位。此外,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如京东方6代线、鑫昊等离子、彩虹高世代TFT玻璃基板、合肥液晶显示器件8.5代线,赛维LDK、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美国3M、熔安重工、长安30万辆微型轿车一期、海尔工业园、联想(合肥)产业基地、宝龙达电脑、中盐合肥化工基地等,呈现出投产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模式,产业发展既有较好的结构,又有较好的可持续性。

    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合肥把握示范区的产业分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是完善促进政策,大力推动城市功能和新兴业态开发。2012年在建商业大项目达到22个,国际金融服务业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已有12户金融企业落户滨湖,此外,物流、旅游、文化、会展等服务业蓬勃发展。

    (二)芜湖——打造省域次中心城市

    芜湖地处皖南核心区,因“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今为安徽省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芜湖和省会合肥一样也是皖江城市带龙头城市,区位优势彰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基础较好,对打造皖江示范区新的增长极、带动并加速安徽崛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安徽“十二五”战略规划把芜湖定位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安徽要跨越式发展需要芜湖带动,芜湖的加速发展也是双核协同的关键。芜湖省域次中心发展战略不仅包括现在长江南岸的芜湖建成区及规划区和长江对岸的无为县经济开发区及江北产业集中区,还与江北产业集中区形成相互间的支撑与互补,芜湖和马鞍山、铜陵、宣城在内皖江城市带,芜湖与合肥两市双核对周边区域的涓滴效应将会超过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