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以五大标志性工程为核心内容的开发战略取得较大成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生态脆弱地区普遍走出倒退困境,实现恢复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能源资源紧张使西部突破引资难局面;生态旅游成为消费亮点,能源资源开发成为投资热点;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始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尤其重化工业出现加速发展态势。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西部大开发面临更具机会和挑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区域发展的新格局,社会发展的新阶段,资源环境压力,增长与保护的矛盾,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功能分区要求等,既给西部带来机遇,也给西部带来挑战。西部大开发不仅需要解决长期积累的老问题,而且需要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
一 能源资源开发输出与就地加工转化
中国是能源资源短缺的国家,已探明的能源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新疆、陕西、四川的石油和天然气,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的水电,内蒙古、陕西、山西、贵州的煤炭,内蒙古、四川的稀土和钒钛稀有金属,甘肃、云南的有色金属,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为此,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把西部定位为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后备基地。建设国家的能源资源基地,是国家对西部的定位和需要,也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发挥比较优势的现实选择,但同时还要强调实施能源资源就地加工转化战略。
改变“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发展优势资源产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向。西部大开发五年来,国家在西部投入大量国债资金,加上银行配套贷款和民间资金投入,估计在两万亿元左右,西部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西部大开发输出大量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促进了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设备、材料、技术等,很多来自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效地扩大了这些地区的设备、材料的制造能力和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就业岗位。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在充分肯定西部大开发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开发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尤其“西部开发输出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使西部不能较快较好地建立起产业支撑,使西部工业化、城市化、全面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缺乏发展后劲,这种垂直分工不仅使西部得不到资源加工提供的附加值、利润、就业机会等,还使西部推迟了工业化进程。[2]世界各国经验和中国经验证明,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绕不过去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必经之路,是强区富民的必然要求。这些现实告诉我们,西部必须继续开发能源资源并向全国输出,这是国家赋予西部的责任;与此同时,国家还应支持西部发展加工业,就地利用一部分能源,加工一部分资源,获取增值效益。为此,西部要抓住国家鼓励西部发展特色产业的新政策,在严格的环境要求下,利用水和能源优势发展高载能、高载水产业,利用资源优势开发新材料,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进入西部,改变单纯向外输电、输水、输资源的垂直分工格局,逐步形成水平分工格局,这是西部工业化中必须努力做好的一件重要事情。
二 创新体制,分享资源开发成果
中国实行的是资源国家所有制,资源开发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大型水电、重要矿产等战略资源主要由中央属国有企业开发和配置,当地老百姓难以参与和分享资源开发收益。加之移民补偿水平和方式没有随着国家经济体制转轨而改变,资源开发地老百姓在资源开发中不仅不能致富,返贫现象反而时有发生,有些地方还发生群体事件。
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黄河上游梯级水电开发不但没有富裕当地群众,反而加深当地贫困,出现“守着水库没水吃,守着电站不敢用电;电站越建越多、群众越迁越穷”的怪现象[3]。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四川古蔺大型煤炭资源开发中。古蔺是国定贫困县,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古蔺群众盼望多少年的大开发梦想,终于拉开了帷幕。遗憾的是,煤炭开发不仅未能使当地群众致富,而且加剧了广大群众买煤难的情况。我们在古蔺龙山镇、石宝镇等高寒地区调研时,老百姓告诉我们,过去煤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