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西部十二省区市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城市化发展率不到20%,城乡差距较大。在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布局中,西部省区市的经济总量和整体实力与东部地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西部省区市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是我国的文化资源富集区,而且越是交通不便、贫困的地区,越保存着古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如果把文化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连接起来,既能够传承文化,也可以使文化的传承得到回报。发展文化产业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
一 2005年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2005年在西部地区努力下,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文化业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服务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化进程开始加快,文化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2005年,西部省区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化事业也或快或慢地在市场导引、政府推动下向产业化方向迈进。西部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演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艺术培训业、图书报刊业、文化旅游、文物和艺术品业、会展业等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行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提高,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以2005年西部文化产业排名第一的云南来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4.72亿元,比上年增长40.16%,营业利润8.89亿元,增长50.93%,增加值183.58亿元,增长36.57%,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15万人,增长6.14%。而“十五”期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速度很快。200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18.03亿元,2005年达274.72亿元,增长1.33倍,年均增长23.52%;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69.43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183.58亿元,占GDP的5.29%,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7.52%,远比GDP增长速度快。[1]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1.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经济形式发展阶段
2005年西部省区市国有文化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和文化产业向非公资本的进一步开放,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例如,云南200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占57.00%,个体经济占43.00%;内资企业资产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的77.57%、主营业务收入占82.4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资产占15.63%、主营业务收入占11.45%,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占6.80%、主营业务收入占6.09%。[2]
2.西部各省区市文化事业费连年增长
2005年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拨款达133.77亿元,比2004年增加21亿元,增长幅度为18.6%。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按人均财政拨款,下同)10.23元,若扣除中央财政拨款,全国地方人均文化事业费9.37元。全国仅有13个省区市的人均文化事业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市最高,人均文化事业费达44.54元,其次是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41.99元,人均文化事业费最低的是河南省,仅为4.02元。从分地区情况看,2005年财政拨款超亿元的有27个省区市,只有海南、西藏、青海、宁夏四省区的文化事业费未超过亿元。从2005年财政拨款比2004年的增减额看,西部各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上数据说明各地党政部门注重文化建设,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费无论从增加额和增长速度看,都比往年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西部地区财政困难,历年对文化欠账多,文化事业费基数较低,人口少,尽管文化事业费增幅较大,但增加的绝对额并不足以彻底改变困扰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拮据现象,只能是在局部有所改善。如西藏的人均文化事业费居全国第四位,但文化事业费总额却只有8003万元,其比上年增加额和增长幅度分别排在全国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今后西部应继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强文化建设仍是西部省区市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任务。
表1 2005年各地区文化事业费与上年对比增减情况
续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