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一 2005年西部农民收入概况
2004~2005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中央通过“一号”文件再次把“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无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扫除了认识障碍,从制度、体制上为“三农”发展做了保障;各级政府也从政策层面上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给予了强大支持。如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治理农村乱收费、逐步减免直至最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户直补、良种补贴、购农机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等这些直面“三农”,旨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多项政策接连出台,充分体现了“多予”、“少取”的施政方略,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各级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各项事业转移支付的力度,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懈努力。譬如,农村扶贫、对贫困学生教育的“两免一补”、逐步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补助、注重农村义务教育等。与以前相比,这些扶持、保障措施的推行,节约了农民支出,相应的增加了收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顺畅,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依法保障农民工利益等战略举措的不断实施和完善,都为农民收入的增长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2004~2005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36元增加到3255元,比上年增长10.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同期,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158元增加到2356元,比上年增长9.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约4.6%,增长幅度低于全国水平1.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1]另外,各省区市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也不同,内蒙古、西藏、重庆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内蒙古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但西部其余九个省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加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省区如甘肃、宁夏、广西的农民实际收入增幅甚至不到4%(详见表1)。
表1 2004年与2005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对比
二 2005年西部各省区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总的来看,2005年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各省区市农民收入增长情况不同
如前所述,2004~2005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增长之势,但各省区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内蒙古、西藏、重庆增长速度较快,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例如,内蒙古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989元,比上年增加383元,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继续保持在西部地区第一的排名。重庆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9元,较上年增加299元,增长11.9%,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快1.1个百分点;2005年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各省区中排名第八位,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二位,人均纯收入在全国的排名由上年的二十一位上升为二十位,较2000年的二十二位上升了两位。2005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8元,比上年增长11.6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西部其余九个省区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个别省区如甘肃、宁夏、广西实际收入增幅甚至不到4%,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贡献因素
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收入已不再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来源,农民工资性收入呈现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贡献因素。例如,2005年,重庆农民全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089元,同比增长16.9%;四川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54.9元,增加82.4元,同比增长9.4%;宁夏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702元,比上年增长13.5%;青海农牧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61.27元,比2000年增长79.72%,年均递增12.44%,占当年全年纯收入的25.92%;陕西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30.9%上升为2005年的37%,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成为支撑农民收入增长的最活跃因素。
从工资性收入内部看,农民依靠转移而获得的外出从业收入大幅增长,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功不可没。如贵州省农民外出从业人员增多是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到2005年末,贵州省农村外出从业人员达到477万人,比2003年(正式开展统计调查)增加41万人,年均增长4.6%,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达到574万人,比2003年增加75万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