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西部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加强,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生态破坏依然严重,生态形势仍然严峻。2005年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为:普遍脆弱、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及沙尘暴频繁发生等,表明生态环境恶化已经非常严重。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我国全体居民的生存质量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空间。
一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并有加剧趋势
2004年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中,西部地区占了80%。2005年西部地区水土流失蔓延的趋势有所缓减,但水土流失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面积达282.5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77%。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国土面积的一半,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还在增加,西部地区仍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图1-1 我国西部2004、2005年水土流失面积情况
2.地质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我国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复杂。西部地区地貌种类多样,恶劣地形较多,构成了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西部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有以下三种类型:崩塌与塌陷、滑坡、泥石流。2005年西部地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占全国的70%以上。[1]我国西部是世界上滑坡灾害严重的地区,滑坡灾害一年四季均有发生,灾害事件数以万计。如2004年6月,陕西汉阴县城关镇麒麟村发生一起滑坡,造成数十户搬迁,直接经济损失70余万元;[2]资料表明,2005年全国仅用于整治铁路滑坡所需费用在1亿元以上。
3.自然灾害频繁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一般常见的有洪、旱、霜、雹、震等多种自然灾害。
(1)干旱灾害严重。我国西部是旱灾的频发区,2005年西部多次发生特大旱灾,对社会的发展构成极大威胁。
(2)风沙危害蔓延。我国西部是沙尘风暴容易发生的主要地区,2005年以来,沙尘暴的发生有急剧发展的趋势,特点是频率增加、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因荒漠化造成的特大沙尘暴对华北、京津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2005年给西部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3]
(3)洪涝、冰雹、低温、霜冻、雷击等灾害也经常威胁西部的生产生活。
4.自然生态环境失调
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导致自然生态环境失调。
(1)土地沙化日趋严重。西部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据统计,2005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西部11省、市、自治区(不含广西)沙漠面积占全国的90%,其中因滥垦、过牧、强度樵采、工矿交通破坏造成的占85%。[4]
2005年,西部地区沙化耕地和沙化草地的面积呈持续增长的趋势。
表1 2005年我国西部部分省区土地沙化、荒漠化状况
(2)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增长势头不断加重。到2005年我国盐渍化土地面积在82~100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但与此同时,局部地区盐渍化问题仍很严重,如新疆土壤盐渍化面积约为145万公顷(21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5]由于大水漫灌、新开荒地造成的土壤次生盐渍化仍非常普遍。
(3)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总面积为8.8万平方千米,其中,贵州省的石漠化面积为3.3万平方千米,云南省的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石漠化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2005年西南地区五省区市(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占西南五省区市土地总面积比重大幅增长,年增长率为2%。[6]贵州省是我国西部石漠化集中连片区的核心地带,石漠化及潜在石漠化面积已占全省面积的45.2%。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布集中,危害严重,是西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4)草场严重退化。西部天然草场中草地退化面积占该地区草场面积的70%以上。据统计,西北地区草原正以每年100万公顷速度消失。[7]强度樵采、过度耕种以及超载放牧形成的沙漠化、荒漠化正在不断地动摇和摧毁西部牧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5)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遭到破坏。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