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2000~2005年陕北地区发展建设新进展

    作者:周万龙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陕北地区发展建设新进展。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投入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改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现在对于如何建立生态环境稳住不反弹,成为面临的一重大问题。之后为保证工程建设,又实施“四个一工程”。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相互促进,共生双赢。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命题,在明确思路后就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科技支撑、综合治理、市场主导。

    在陕北之北,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沿古老的长城漫行,就来到了号称中国“科威特”的榆林。这里煤、油、气储量丰富,但沙尘扑面,是首都北京风沙灾害的主发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以来,榆林市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淤地坝,实施封禁治理,对牛羊进行舍饲圈养,使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有了十分显著的改善,树多了,草绿了,水清了,沙尘暴也少了。“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优化了投资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如何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山川秀美建设的成果,确保稳得住,不反弹,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000年,为了探索全省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路子,省山川秀美办、省水保局决定在全省五个不同的类型区进行水保生态环境试验示范建设,其中在榆林靖边县海则滩成立了治沙示范基地,进行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草畜优良品种等的试验示范。2003年,两办局决定将红墩界镇及尔德井村作为治沙基地首批辐射带动的镇村,同步进行生态经济型村镇建设。按照当初的设想,就是通过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村,辐射一个镇,力求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共生双赢的路子,我们称其为“四个一工程”。在县、镇、村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尔德井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全村退耕280亩,植树种草1200亩,植被覆盖率达到58%。村里建起了机砖厂,年收入40万元。17户村民家家盖起了欧式风格的小别墅,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窑洞。建起了标准化的羊舍,羊仔饲养量由2003年的157头发展到750头。建起了沼气池,充分利用牲畜粪便解决了禁伐后的燃料问题。退耕后实行科学种田、集约经营,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年产11.5万斤提高到34.6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950元,2004年达到了3600元,2005年可达10000元。同时,村里还正在建设医疗所、兽医所、农技所、文化所等,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可以相互促进,共生双赢。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五个统筹,对原有思路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正式提出了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的命题。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出效益,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高消耗与低产出的矛盾、GDP增长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却日益显现,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到提出科学发展观,足以说明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驾驭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路子。那么,在一个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地方,有没有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如果有,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路子?我们认为,尔德井村两年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所取得的初步成效,昭示着循环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上的巨大作用和强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