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1990~2004年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概念、指标体系及方法

    作者:姚慧琴 徐璋勇 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概念、指标体系及方法。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国家层面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二是从企业层面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研究的内容集中于对各自层面竞争力的形成原因、构成要素、机制及其结果做出阐释。后分析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评价指标的选取。最后阐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日益加快,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新的历史机遇,我国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区域竞争优势力图在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加快转移的大潮中获取机会,分享到更多的利益,进而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获得有利地位。区域经济竞争力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西部地区,大多属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区域。西部大开发以来,为了迅速改变西部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状况,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中央政府向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倾斜性投资并给予了各种支持,1999~2004年五年中,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有1/3以上用于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国家五年累计支持西部地区开工建设60项重点工程,投资规模达8500亿元,其中国债投资2700亿元。西部各省区市也都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的支持政策,相应地制定了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构建西部经济强省、强区、强市的发展战略,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各省区市在经济总量、基础设施、市场体制、政府职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然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目标不仅在于促进西部经济快速增长,更需要的是提升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使西部各地区在新的国内外市场分工和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的地位、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从而使西部真正走上自强之路。为此,对西部大开发五年来的绩效评价应当引入竞争力的视角和标准才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而客观科学地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省区市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于西部各省区市客观地把握各自在目前西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更好地发挥优势,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强省、强区、强市富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国家层面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二是从企业层面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研究的内容集中于对各自层面竞争力的形成原因、构成要素、机制及其结果做出阐释。而对于区域竞争力的普遍关注和探讨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而兴起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区域之间竞争力的比较(中国人民大学,2003;肖红叶,2004),以及对某一行业和领域竞争力的比较研究(焦瑾璞,2002;林汉川、管鸿禧,2004)。正是由于不同的学者都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对竞争力进行研究,使得对于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目前没有统一且存在很大分歧。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界定竞争力为一国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企业管理、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和金融环境(IMD 1977);波特界定国家经济竞争力为该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即一国获得生产力高水平也就是持续提高生产力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中译本),2002)。国内学者樊纲(1998)、阳国新(1995)从一国或经济区域的商品在国际市场或某一特定区域市场上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对竞争力进行定义,强调国家或地区培育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严于龙、王秉安和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在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具体分析中,分别从一个区域(省、市、县)综合经济实力的强度(严于龙,1998),争夺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王秉安,1999、2003),实现产业合理分工与协作,创造区域经济发展最佳环境、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等角度强调了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本质内涵。

    上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上理论界至今并未形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