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08月 |
一 问题的提出
政府在提升区域竞争力中的突出位置和重要工作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提高基础设施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要;② 提供教育以适应信息技术革命的要求;③ 建立运作良好的产、学、研体系以保证企业能够最大可能地利用和参与开发高新技术;④ 提高管理创新水平以适应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和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⑤ 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以加强社会凝聚力。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还承担着一系列特殊职能,包括制度创新职能,创造经济发展初始条件的职能,促进和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反贫困、信息服务和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等职能(姚慧琴,2005,第533~575页)。由于本书中的区域竞争力水平从其他角度衡量了西部地区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职能和制度创新职能,本文将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治理、反贫困、信息服务和社会保障、缩小贫富差距的角度对西部地区政府竞争力做出评价,并据此建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4年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和评价西部地区政府职能竞争力并做出排名(由于西藏的特殊性,本文不对该地区进行分析)。
二 政府社会职能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本文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本文所论述的基础设施指技术性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通讯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相应的二级指标体系为信息通讯竞争力、能源供应竞争力和交通运输竞争力,且仅仅讨论基础设施的供给,而不讨论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反贫困职能相应的二级指标为政府财力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竞争力,分别从政府财政和社会发展状况这两个角度来衡量政府职能竞争力;与环境保护职能相适应的二级指标为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和环保管理能力。
(2)可比性。这一原则指每个指标都应能在一切备选方案或对象中进行公正的比较。可比性要求有三个涵义,一是在不同区域空间范围上具有可比性;二是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时,一般用相对数、比例数、指数和平均数等进行比较;三是在进行具体评价时,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在同一指标体系中,为了防止大数“吞噬”小数的现象发生,有时必须进行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归一化和极大化或极小化等方面的处理,使数据在无量纲的条件下可比。在这一原则下,本指标体系采用了很多人均指标,以排除不同省市区人口对分析评价结果的影响。
(3)引导性。本指标体系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被评价对象自觉提高本地区政府行政能力和政策水平,因而设计的指标重点要体现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的政策引导性,以规范和引导该地区提高政府职能水平的方向(郑爱,2005,第65页)。
(4)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指标体系中采用的指标,均可从相关的统计年鉴中获得,从而保证这套指标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讨论,并借鉴前人(左继宏,2004;肖红叶,2004,第89~90页;郑爱,2005,第65~66页)的工作,本文构建区域政府职能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能源供应竞争力:这里采用基本能源——水、电、气——的供应总量和人均供应量作为衡量地区能源供给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的基本能力,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个方面说明能源供给的状况。
(2)信息通讯竞争力:信息通讯能力被看作是技术性基础设施,其重要作用在于在全球化条件下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从而提高国家/区域竞争力(IMD,2005,p.44)。本文中以交换机容量和长途光缆/微波线路密度来比较各个地区在通讯和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供给能力。
表1 政府社会职能竞争力指标体系
(3)交通运输竞争力: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发展和完善交通运输系统成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提升西部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陆路、水路和航空三个角度,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衡量西部各省区市在交通运输设备供给能力的差异。
(4)政府财力竞争力: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测度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其中,二次分配和二次分配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来测度和评价政府在保证收入公平这一问题上所做的努力。
(5)社会发展竞争力:以社会保险普及率来测度和评价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竞争力,以城乡收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