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一 粤东地区的基本情况
粤东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北依南岭,南濒南海,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梅州四市,民俗、文化接近,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流方便,又称“广东东翼”。2000年粤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1209.11亿元,占广东省的12.51%;人均GDP达7780元,相当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的60%;三次产业比重为17∶46∶37。2005年粤东地区的经济总量达1898.3亿元,与2000年相比,增幅为57.0%。
粤东经济区内经济发展差距较为明显。2005年汕头市的GDP总量占该区域经济总量的34.28%,位居区域内经济总量的首位。处于第二位的是揭阳市,其GDP占该区域经济总量的22.14%。从经济指标和城市竞争力的比较来看,汕头市在周边城市群中仍居决定性地位,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领先其他三市,但其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经济增长的后劲,位居粤东地区四个市的末位,作为粤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呈现逐渐弱化的迹象。相对粤东其他城市,潮州、梅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从对外经济发展来看,汕头市的海关出口总额比其他三市的总和还多,但是,实际利用外资数量的优势并不明显。梅州市的进出口与利用外资两项指标均明显落后。随着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不仅使粤东地区各市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粤东地区各市与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的联系日趋紧密,受珠江三角洲及闽南三角洲地区极化作用的影响与日俱增。
(一)汕头市[1][2]
汕头市现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六个区和南澳县。2004年全市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87.5万人。其中市区面积1956平方公里,人口480.27万人。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海岸线走向自东北向西南,汕头属亚热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经济特区,是一座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充满生机的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粤东地区的中心城市,著名的侨乡,外商投资企业众多,毗邻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汕头市国内生产总值650.83亿元,比2004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15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334.90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271.78亿元,增长9.2%。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4年的7.2∶50.1∶42.7发展为6.8∶51.5∶41.7,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工业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市人均GDP达13298元,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29.44亿元,增长19.4%。
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8.64万人,比2004年增加4.29万人,增长2.0%。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40万人,增长0.5%;城镇私营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25.45万人,增长3.3%。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3万人,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18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7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1%。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偏缓,固定资产投资率偏低,利用外资不足,资金、土地、电力供需矛盾突出,能源、原材料持续上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不快,经济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二)潮州市[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潮州市调整发展思路,确立和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各类自动生产线,加速了传统工业的改造,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崛起。目前已形成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五金、医药、建材、化工、塑料等30多个主要门类的工业产品。潮州市是中国陶瓷出口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名瑞”婚纱、晚礼服的生产规模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在国际市场中享有盛誉。陶瓷、服装、食品、电子等工业产业已出现一批知名品牌。潮州市粮食生产连年保持“吨粮市”的荣誉,有茶叶、水产、水果等万亩以上“三高”农业示范基地11个。潮州是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现有文物景点7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近年来接待大批国内外客商观光游览。
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猛,潮州市现有进出口企业700多家,各类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近1万家,产品远销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