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年12月 |
一 闽台环境治理合作的有利因素分析
环境治理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环境问题日益呈现出区域性特征,环境治理的区域合作就成为一种实现共赢的最佳选择。目前,环境治理和环境安全已成为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加强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利于改善整个区域的投资环境,提高产业竞争力。闽台开展环境治理合作,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共同构建环境资源共享的互利格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闽台开展环境治理合作,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综合分析,主要有:
1.闽台开展环境治理合作具有区位、血缘、人文等优势
从地缘上说,台湾属闽台半岛华夏大陆的一部分。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台湾与福建才被台湾海峡相隔。福建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平潭岛距台湾新竹仅72海里。福建的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港隔台湾海峡对应台湾的基隆港、高雄港、台中港。直通,快艇4个小时左右、轮船7~8小时即可到达彼岸。台北桃园机场直飞福州长乐机场、高雄机场飞厦门高崎机场,空中飞行时间仅需半个小时左右。如果两岸实现直接“三通”,闽台及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将十分便捷。广东的汕头、江西的赣州、鹰潭、上饶和浙江的温州是与福建接壤的周边地区,有空中航线、铁路与高速公路等与福建快捷往来,并经福建与台湾交流。
从血缘上说,闽台民众都是炎黄子孙,有着共祖同宗的血缘关系。史料记载,自春秋战国至秦汉,自隋唐至两宋及至明末清初,均有大批生活在福建的“闽越族”、泉州、漳州一带居民迁居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福建又有10多万“军政人员”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南宋时期,澎湖属福建晋江管辖。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隶属福建同安。目前,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在福建,1万多台籍同胞现居福建。汕头、赣州等地也有不少客家人迁居台湾。
从人文上说,闽台语言相通,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相同。泉州、漳州的闽南话是台湾的主要方言。现今台湾流行的南音、高甲戏、布袋戏、莆仙戏等均来自福建。台湾同胞信奉妈祖女神、保生大帝、临水娘娘、开漳圣王、清水祖师等,都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台湾的饮食、婚庆、丧葬等风俗也与福建等地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2.面对共同的需要治理环境问题,使闽台开展环境治理合作成为相互需要
空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的妥善处理、土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都是闽台所面临的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
由于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密度居高不下,以及长期以来环境污染的沉积,台湾地区的环境负荷仍呈现逐年成长之势,需要治理的环境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从环境负荷来看,一是台湾地区人口密度高且都市人口集中,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625人,居世界一千万人口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第二位。人口大多集中在台北、髙雄、台南、基隆和台中5大城市,城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达2000人以上,其中台北达9718人。人口密集尤其是城市人口密集,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废水、交通工具产生的废气、生活垃圾等废弃物;二是工厂众多。2002年底台湾地区登记的工厂数总计97212家,平均每平方公里2.78家。工厂运作中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其中不少是有毒的,如含重金属汞、砷、镉、锌等的废水、废渣泥等,均影响环境质量;三是机动车辆持续高速增长。2002年底台湾机动车辆登记数达1791万辆,比1998年增长12%。平均每平方公里497辆,其中高雄市、台北市每平方公里分别为8151辆和5824辆。机动车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氮氧化物,严重污染空气;四是能源消耗增加。2002年台湾的能源消费9996万吨油当量,较1998年增长23.7%。能源的大量消耗,产生了不少污染空气的物质,其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五是垃圾等废弃物增加。据台湾地区工业废弃物管制中心2003年度统计,工业废弃物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