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的建设

    作者:娄伟 李萌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摘要: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在中国尚无成型模式。2007年12月,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的是探索构建“两型社会”的路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则主要是通过策划一批项目、创新一部分体制、争取一部分政策的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相关经验。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cities in China there is no pattern forming. December 2007,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approved by the Wuhan City Circle and Changzhutan City Group as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pilot area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wo Types’,aims at finding a path on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By now,the Wuhan City Circle and Changzhutan City Group accumulate some experience by practice,such as:planning a number of major projects,innovation of system,strive for some policies.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要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2007年12月,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简称为“综改区”),希望通过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为指向的专题性改革试验,探索可以推广的体制改革与科学发展有机互动的机制,从而在进一步深化的改革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于人与自然统筹的战略目标。[2]

    一 “两型社会”的内涵

    “两型社会”全称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相协调。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要战略任务:“要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就是说,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资源、节约资源,而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项措施是构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当代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工业向以生态规律为准则的绿色工业转变的产业革命,其萌芽状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将会使地球走向毁灭。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污染治理及其危害。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强调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理念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传统工业经济是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高强度开采和消费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以“3R”为操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