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
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制定了2011~201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规划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为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迎来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 2012年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及成效
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2012年是安徽省“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二年,也是安徽省社会建设大胆尝试、积极探索的关键一年。社会建设的积极探索在于敢于突破现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制度框架,尝试更有效率的运行机制、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来,安徽省社会建设在积极探索中也取得长足进步,探索可能伴随着失败和教训,但探索也会带来突破和成绩。
(一)引导更加具体的价值理念,造就中国好人“安徽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必须得到更加具体的概括,具有更加务实的特点和更加操作层面的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对于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的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得到了更为具体的概括。只有价值理念的不断具体化,才能产生更加明显的社会效应,才能对百姓生活具有更明确的指导,才能激发出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安徽省道德建设持续深入,安徽好人层出不穷,中国好人的“安徽现象”孕育日久,瞬间迸发。从2007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至今,有8名安徽人获此殊荣,人数位居全国前列。截至2012年6月,荣登“中国好人榜”的总人数为4284人,而安徽的上榜人数则为564人,安徽不仅成为入选“中国好人榜”人数最多的省份,而且在连续4年的评选中,均名列第一。同时安徽省还有90名省级道德模范,111名省级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1526名市级道德模范,2635名市级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中国好人的“安徽现象”的崛起并非偶然现象,草根英雄和平凡义举的不断出现,既源于安徽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更是安徽道德建设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安徽省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安徽省不断尝试寻求将价值理念具体内容引向更加务实的路径和方法,引导人们去关心身边和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人和事。榜样的典型性能转化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1]道德模范能够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引领公众向善、从善。在“安徽好人”的带动下,关爱和慈善正在成为一种时代风尚,这正体现出道德力量的传承力和影响力,它能不断激发更多的人见贤思齐,行善事、做好人,形成道德模范辐射效应。安徽好人的频繁涌现,凝聚了强大的安徽力量,它对于平凡的人群更具有感召力,反过来会不断地带动更多的人积极生活,造就更多的安徽好人。自1994年以来,安徽省坚持连续19年每月评选“十佳”事迹,每3年开展一次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人物评选,营造了较为浓厚的道德建设的氛围。安徽省还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对典型和身边好人进行宣传,多次开展全国道德模范基层巡讲,省道德模范基层巡讲与读书学习体会报告会,以及道德模范座谈会等,同时通过各种媒体的道德建设宣传专栏、专刊等不断营造关注好人、关爱好人的舆论氛围。注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优秀童谣创作征集。针对普通百姓,上演好人剧场,社会反响强烈。2012年年底安徽省首届民间公益人物评选拉开序幕,对平民英雄的关注渠道更加多元化。为了推进道德建设的可持续性,安徽省还注重从制度层面不断完善。在安徽,省级层面建立了“道德模范专项基金”和“安徽好人救助基金”,各市县(区)不断完善困难道德模范扶持资助政策,普遍成立了帮扶困难道德模范专项基金,优先纳入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解决道德模范的生活困难、资助就学、提供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2012年3月,由中安在线、安徽文明网承办的“安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