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农村剩余劳动力微观调查

    作者:韩俊 崔传义 范皑皑 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摘要:

    利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2749个行政村调查获得的资料,结合宏观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以来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从结构上看,熟练劳动力已经出现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现象正在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因此,开发中年以上劳动力资源,推进农业的变革和技术进步已经非常必要。

    Abstract:

    >Using village survey data collected by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in 2749 villages with combination of macro data,the chapter finds that a long-standing situation of surplus labor in rural China has gradually transited into a new relation betwee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In terms of aggregated quantity there still exits some surplus in rural areas.If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taken into account,however,a substantial shortage of skilled labor is happening.Shortage of young labor forces has been translated to inner areas from the coastal ones.Hence,it is time to further exploit labor forces with middle-aged or above and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agriculture.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适时调整政策,逐步放宽对农村人口流动的限制,从限制农民流动逐步转向承认流动、接受流动、鼓励流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在城乡、地区间转移和流动。根据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年),我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已超过农村人口的1/5。目前,学术界和决策部门普遍认为农村约有1.5亿人的剩余劳动力。对这个判断的准确性,要进一步论证。事实上,这个数据是一些研究者把农民劳动时间的剩余折算成劳动力后估算出来的,是从总量角度考虑的。在现实中,仅从总量角度看待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重视从结构角度看待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准确地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量、结构、分布及其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课题组”对农村劳动力利用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该次调查覆盖全国17省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行政村。在调查的村庄中,西部839个,占30.5%;中部759个,占27.6%;东部1151个,占41.9%。利用调查获得的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情况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结合宏观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以来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从总量上看,农村劳动力仍然是过剩的;从结构上看,熟练劳动力已经出现全面供不应求的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现象正在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

    一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一)近一半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本次调查涉及2005年138.42万个家庭212.73万劳动力的就业情况。本次调查的村平均拥有劳动力1081人,占农村人口的55.25%。各村平均有52.43%的劳动力从事传统农业,21.06%的劳动力从事本地非农产业,26.51%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见表4-1)。总体上看,虽然农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推进,农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岗位缩减,农业只吸纳了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打工成为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两个重要支撑点。

    表4-1 2749个村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构成

    (二)东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从西部到东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当地农业中的劳动力比例从61.92%降低到43.37%,非农就业比例从8.64%提升到34.66%。可见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机械化将对低技能的农村劳动力有替代效应,必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三)西部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最多,中部农村转出劳动力比例最大,东部农村吸纳外来劳动力最多

    从调查来看,西部是外出打工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平均每个村输出322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60人。中部是劳动力流出比例最大的地区,平均每村有31.02%的劳动力外出打工,高于西部29.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51%。东部不但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地,也是外来劳动力的重要流入地,共吸纳外来劳动力487650人,占所有农村中外来劳动力数量(529796人)的92%。平均每村吸收外来劳动力491人,外来劳动力与本村劳动力的比例接近1∶3。这主要是由于浙江和江苏等省份和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很多台资工厂等在建厂成本较低的农村落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

    数据表明,经济不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地区,由于当地劳动工资率低,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打工。而经济相对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地区,劳动力比较愿意留在当地,主要通过在本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实现转移(见表4-2)。

    表4-2 2006年农村劳动力就近、异地转移状况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的新特点

    (一)常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稳定增加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外出打工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候鸟式”,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二是“兼业式”,即农村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近年来,农民外出出现了向“迁徙式”转变的新迹象。完全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增大,农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