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5月 |
2002年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在改善,表现为非正规就业下降,正规就业上升。1996年以来持续下降的“城镇单位就业”开始上升,劳动力市场政策的重点也从关注保障生活转向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接着转向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政策调整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供给,使现有的增长模式更长时间的维持下去。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析显示,即使劳动者工资成本提高,中国也不会在短期内失去出口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为政策调整留出了时间。
>The environment of labor market has been improved since 2002,the ratio of informal employment to total employment in urban area decreased and formal employment increas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What the labor market policy concerned has been turning from providing social security into promoting employment,and then improving employment quality.The policies should focus on increasing labor supply and extending present advantages.China will not loose the advantage on labor intensive industry in the next few years,which provides a period for policy adjustment and searching for sustainable growth pattern.
劳动力市场转折点的到来,使我们过去熟悉的市场态势发生了逆转,这既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但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当丰富的劳动力不再是优势,中国将寻求什么样的增长模式呢?这个紧迫的问题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机会还是存在的。劳动力转折点通常不是一个可以清晰观测的点,而是一个区间、一段时期,中国劳动力市场转折点到来是提前到来,是经济发展和一系列扭曲性制度安排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在政策上及时做出调整,消除制度性扭曲,就可以继续挖掘劳动力供给,使转折区间持续的时间更长,中国传统的增长模式也得以更长时间的维持,也为探寻新增长模式和做出相应的调整,赢得时机。
应该指出的是,对现行政策的调整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当可以预见到的收益超过调整成本,或者不调整会带来严重损失时,政府才有积极性去调整现行政策。本章分析将证实,近年来,中国的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但就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这个目的来说,仍然面临很多严重的制约因素。
一 劳动力市场环境在改善
(一)劳动力市场非正规化程度在减轻
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之初,面临着一个二元体制: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受到政府保护,他们不仅工资高、福利完备,其就业预期也是终身的,这个部门被称为“传统部门”或者“正规部门”。在市场上成长起来的新兴部门,面对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可以支付很低的工资。新兴部门的劳动者,工资水平低下,缺少社会保障,而且岗位不稳定。新兴部门利用劳动力丰富这个优势,发展出劳动密集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起来。与传统部门相比,新兴部门的就业岗位是“不体面”且缺少吸引力的。新兴部门的成长壮大,无疑降低了城镇就业的平均质量。
新兴部门劳动力成本低、效率高,他们的竞争使传统部门开始面临重大困难。传统部门要遵守政府的规制,无法像新兴部门那样自由招聘和解雇劳动者,也必须执行政府规定的工资和福利。但市场竞争也给部分传统部门的经营者带来了降低成本的激励,他们也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部分劳动者,支付像新兴部门一样的工资,非正规就业也开始出现在正规部门内。这是就业质量下降的第二个因素。
当软预算约束的国有企业——这是正规部门的主体——积累的呆坏账给国有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时,中央政府终于下定彻底解决国企问题的决心。从1998年开始,国企改革加速,大量劳动者从国有、集体企业分离出来。面对全国性的就业冲击,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设法帮助这些下岗失业者实现再就业。经过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下岗失业者在新兴部门找到了岗位。下岗失业者大量涌入非正规就业岗位,是中国城镇就业质量进一步下降的第三个因素。
在以上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非正规化。非正规化的实质是工资水平低下,就业稳定性差。为了向市场经济转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这种非正规化是必然结果,其背后的原因是发展水平低,资本稀缺和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禀赋没有变化。
200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态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劳动者工资水平迅速提高,这时,非正规就业者也受到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引起的大规模下岗失业结束,再就业引起的就业质量恶化逐渐停止;原来不断排斥劳动力的正规部门开始吸纳劳动者;一些迅速成长的新兴部门,开始提高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创造出“体面就业”岗位。就业质量开始提高。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就业质量的变化,其变化轨迹大致为“正规化—非正规化—正规化”。
表8-1显示的信息似乎证实了这个轨迹。根据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和特点,可以计算出城镇“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业者”的数量(蔡昉、王美艳,2004)。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以企业重组为特征的国企改革尚未迈开步伐,新兴部门发展迅速并带来了就业增长。尽管国企的困难从1996年就已经较为严重,但这个时期,正规就业规模也是在扩大的。1998年是执行“三年脱困”目标的第一年,大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下岗失业,正规就业规模迅速减小,比上年减少了近1800万人,减少的势头一直持续到2001年。2002年以后,正规就业开始反弹,从2001年14781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17461万人,净增了2680万人。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