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4月 |
随着宽带网络和无线上网等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无处不在(u-ubiquitous)的网络”一词已不再陌生。无处不在的网络正逐步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正逐渐影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也必然影响到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发展。如果说电子(e)时代主要侧重技术发展的话,U时代则更关注实际应用,其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即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公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需求,方便、廉价地交换和共享信息,打造一个全新的服务型信息社会。近年来,业界学者纷纷在提出了拓展的“5U”战略,所谓“5U”是指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user(用户)、unique(独特)支撑的ubiquitous(无处不在)。2006年公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已经把重视IT基础设施建设转向了重视促进应用,在电子政务中也把流程再造、为民服务、政务信息开发作为核心。
“无处不在的网络”理念对我国正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已有4亿手机用户,1.37亿网民,在电信规模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各类信息技术推广与普及发展势头迅猛。另一方面,我国一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正在推进,急需网络环境的支撑。本章重点讨论并提出当前我国应当逐渐推广无处不在的模式,重视U时代中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研究U战略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和实践。
一 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是一个创新与融合的理念
无处不在的网络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后来被日本、韩国等业界进行了延伸。最初,无处不在的网络发展重点是从窄带(低速、小容量)基础设施向宽带(高速、大容量)基础设施的转移,目的是促进无处不在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时间方便地上网。无处不在的网络提出的三个基础设施是:①宽带整合网络;②无处不在的传感网络;③IPv6(因特网协议版本6)。实施U战略要从三个方面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无处不在的应用;无处不在的安全。在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网络在生活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使用,这是因为用户希望更好地连接的普遍愿望推动着网络的普及。在这样的社会中,新的价值,即实现用户的期望和解决社会问题,被一个接一个地创造出来。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把U战略提升到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信息化面临从e(电子)战略向U战略转变的观念。一些国家开始制定关于U战略的国家发展规划,日本和韩国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早在2004年5月,日本总务省就提出了U-Japan的构想,并计划到2006年年底,日本国家信息化战略完成从e-Japan向U-Japan的转折。“无处不在的网络”成功替代e-Japan(电子日本)战略,成为日本下一阶段的国家IT发展战略,简称“U-Japan”。韩国于2004年推出了IT839战略,目的是建立U-Korea社会。
经过数年的探索,U战略正在成为全球信息化的普遍共识,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将使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客户友好的设备和服务,方便、廉价地交换和共享大量信息。一般认为,现在涌现出来的各种新技术如环境智能、普适计算、网格计算、移动计算等,都可以纳入无处不在的网络范畴。例如,1999年兴起的手机上网服务、无线LAN和蓝牙等技术,使得无处不在的网络更加丰富,满足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需求。
WiMAX、Wi-Fi、3G都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但是,构筑无处不在的网络不光要有这些无线网络技术,主要还要依托包括ADSL、FTTH这样的宽带网,数字化放送网,ITS这样的移动网以及电子标签、射频网络这样的实物网络。这些网络相互串联,给用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RFID以及射频网络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一物品,只要运用该技术,即便在远距离也能用读取器将物品的信息读取出来。电子标签和数字式家电等技术使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都能紧密地联在一起。电子标签系在牛肉上,消费者就能知道该牛肉产于何时、何地、由谁加工的、几时摆上货架的,除了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外,还可以及时提醒冰箱里的牛肉消费期限,并及时报警。这样,人类信息获取或传递都不只局限在电脑前。“随时随地上网”的IT利用环境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这种变革将信息化、网络化推向了新的阶段。
电子政务一般是借助电脑在工作,而在无处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