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
殡葬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是民政行业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殡葬改革和发展,树立科学文明殡葬新风尚,节约土地森林资源和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我国殡葬事业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撑。
一 殡葬科技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确立了“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战略方针,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习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殡葬领域,党和政府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解放思想,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的殡葬习俗。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联合签名倡导“实行火葬,只留骨灰,不保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从而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的大幕。同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600多位科技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长期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1956年,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和殡葬改革的起跑点,是我国殡葬科技进步的第一个里程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大会通过了《1978~1985全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1978年,民政部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实行火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广”,殡葬科技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80年,为改变我国火化设备技术落后状况,加强殡葬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民政部委托辽宁省民政厅筹建火化设备研究所,承担全国火化设备科研和生产任务,我国自主研制的火化设备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应用。
1981年,民政部召开了全国殡葬改革工作会议,程子华部长作了重要讲话,张邦英副部长作了工作报告,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指示。1982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2〕35号),推动殡葬改革向更加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在1978~1995年的18年间,全国共火化遗体2996多万具,与传统丧葬方式相比,节省土地百万亩,节约木材千万立方米,殡葬改革成就斐然。
1989年,民政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范宝俊副部长作了《提高认识,深化殡葬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指出:先进殡葬设备的研制有了良好的开端。沈阳火化设备研究所及北京、江西、湖北、山东等地积极开展火化设备的科研和生产。民政部确定常州交通车辆厂、北京北方汽车改装厂定点生产殡仪车,殡葬专用设备的研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改变我国火化技术落后的面貌,推进殡葬科技进步,1989年4月,原国家科委经商人事部,同意成立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其主要方向任务是:进行火化技术基础理论研究;研制新型火化设备;探索处理遗体新方法;殡仪馆系统工程研究,并开展国内外情报交流,技术培训工作。其职能是从事殡葬科学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殡葬建筑、设施设备及产品研发,殡葬行业技术标准拟定,殡葬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殡葬行业环境监测、评价与治理,殡葬设备设施及产品质量检测等科研工作。要求该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要加强所厂之间的结合,提高科学技术转化成品的能力,以便尽快改变我国火化技术落后面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991年8月,民政部制定了《殡葬设备科研与生产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对殡葬科研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项目、政策措施等,作出战略性的部署和安排,为殡葬科技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学大会召开,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同时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全面落实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此同时,我国成功地主办了国际殡葬设备用品和科技交流大会,引进了火化、殡仪、遗体防腐等方面一大批国际先进的殡葬设备与技术,也出口了一批殡葬设备和用品。
1997年,首届全国民政科技大会召开,为我国殡葬科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殡葬行业要加强政策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要集中优势,以科研为前导,在解决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技术指标的条件下,改进和研制体积小、效率高、耗能少、成本低、易普及的不同档次火化机及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