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提升生态竞争力是安徽城乡发展的新战略

    作者:安徽省大别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课题组 出版时间:2013年04月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提出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并制定了生态强省指标体系。安徽首提生态竞争力,将提升生态竞争力作为实现安徽生态强省的核心部署。近年来,安徽生态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循环经济已初具规模,节能减排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根据李斌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全省将美好乡村建设作为实现生态强省的重要方面。同时根据《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不断构筑自然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空间布局,建成生态家园。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2011年10月26日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目标,将生态建设作为全省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当前在社会生态建设中,一种盲目消极的生态观形成了一个误区,如化工产业一般都存在污染问题,结果采取发现一个取消一个,最终化工产业可能就会消失。生态竞争力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突破。2012年10月22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首提生态竞争力,将提升生态竞争力作为实现安徽生态强省的核心部署,并作出了具体规划,提出生态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包括4项二级指标、23项三级指标和1项评判指标。《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以增强生态竞争力为核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走出安徽特色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这是安徽省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安徽三化同步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也为社会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个积极的正确的思路。

    一 安徽生态建设发展现状

    (一)皖北、皖中、皖南的生态特点

    就生态系统来说,安徽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分布不均。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经济发展格局也随之形成了皖北、皖中、皖南的分布。由于地位位置、工业基础、政策条件等不同,全省的生态发展情况也呈现不同的特点。

    地处淮河以北的皖北地区,多为平原,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滞后,属典型的农业地区。由于长期开采煤矿,导致皖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农田塌陷,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新农村建设遇到发展瓶颈。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严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皖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70立方米左右,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1/2,不及全国的1/4。目前,皖北地区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却支撑了全省约1/2的耕地和人口以及全省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的用水需求。若不采取措施,预计到2030年常年缺水率约为15%。目前,皖北地区有65%左右的水质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由于境外来水水质较差,淮河北岸支流污染严重,15条支流中有6条支流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第二,生态环境脆弱。皖北地区林地面积小、质量不高,森林覆盖率不到20%,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和人为活动影响,湿地面积锐减,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1/4,水域植被衰退,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呈减少趋势。由于粗放式的发展煤炭产业,释放出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空气质量受到严重破坏。第三,农田塌陷,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在2012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截至2011年10月,两淮地区已经形成461平方公里的塌陷区,其中塌陷深度在1.5米以上的约200平方公里,最大塌陷深度21.3米,塌陷区需要搬迁30余万人。”“目前两淮采煤区每年还将塌陷土地约26平方公里,预计到2020年两淮矿区塌陷面积将达到700平方公里,由此引发的塌陷区征地补偿、房屋搬迁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农民生活困难等等社会问题突出。”据统计,两淮煤炭基地已经搬迁41个村庄,人数达25531人,“十二五”期间需要搬迁村庄为104个,搬迁的户数为194760户,搬迁人口为639833人。”据统计,仅淮南市潘集区截至2011年年底,塌陷面积共计7.1万余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1/5,需搬迁8.4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近1/4。第四,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本没有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卫生厕所普及率只有40%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养殖废物、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