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世界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的衰退之中,经济格局和增长模式都将出现重新调整。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走出困境,“保增长”和“调结构”,一个都不能少。因而,加速推进改革,塑造适应新环境的体制与机制,是有效切换经济增长引擎,促进内需发展和经济真正走上复苏道路的关键所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今后要重点实施和深化以下四大改革:一是加速城市公共事业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实施积极城镇化发展战略;二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的社会环境;三是加速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构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四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逐步切换经济增长引擎。
世界金融海啸爆发以来,我国通过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成功地抵御了世界经济大幅萎缩的冲击,2009年实现“保八”目标已无悬念。然而,迄今为止我国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同时结构问题日渐严重。2010年,要做到“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兼顾,就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切换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为经济尽快结束底部盘整、走上新一轮又好又快的上升通道提供制度保障。
一 加速城市公共事业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
1.加速城市公共事业改革,缓解现有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发展的瓶颈约束,提高人口承载能力
我国目前处于城镇化发展中期,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中1997~2007年的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略有下降,但依然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总体水平达到45.6%。
与城镇化水平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所谓的“城市公用事业”,是指那些为公众提供普遍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供水、供气、供热、绿化、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具有公益性、外部性、地域垄断性、网络垄断性四大基本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的政企合一,在投资体制上是政府单一主体投资,在经营机制上是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在价格形成机制上是严格的计划控制,致使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垃圾处理为例,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储量已经达到60余亿吨,而且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城市垃圾的处理率只有60%左右,许多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在城市交通方面,我国城市道路普遍非常拥堵。地铁作为现代化的交通方式,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占地少、干扰小、安全度高和污染度低的优点,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途径。按照2008年底的数据,世界地铁运营里程9370公里,其中我国776公里,尽管总里程排世界第二,但人均拥有量排名非常靠后。
公用事业改革是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一个热点,被称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全面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势在必行,并以此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机制的转换,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市市政投融资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相对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我国城镇化发展程度明显滞后。根据《2007年世界发展指数》,我国的人均GDP为1597美元(按照2000年可比价格的美元计算),与同等收入的埃及、阿尔巴尼亚、摩洛哥、波斯尼亚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低了5个百分点以上。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城镇化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积极实施城镇化尤其是多层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外延式发展的空间不大,未来吸纳新增城市人口的主要途径应该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适应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做强做大县级城市,并优先将农村人口转移压力巨大的农业大县纳入政府鼓励发展范围,增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切实改变“农业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现象,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升级,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二是通过“撤村并镇,集中居住”,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民就地转移。调查显示,如果有一定的经济实力,63%的农民会选择在乡镇或者县城购买楼房。按照目前农村建房标准和市场状况,农民建设一套200平方米的住房大约需要15万元。如果政府鼓励“撤村并镇,发展小城镇”,每户补贴5000~10000元,需要财政补贴4000亿~8000亿元,能够拉动农民住房消费12万亿元,杠杆比为15~30倍。如果10年完成建设任务,每年需补贴400亿~800亿元,即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的0.65%~1.3%,可以拉动住房消费1.2万亿元。不仅可以大幅增加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