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一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的整体地位与影响力
笔者把我国制造业各个产业技术标准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的影响力分为A、B、C、D共四个等级,从而使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分析相对量化。其中,A级表示可以对该产业的国际技术标准产生主导性的影响,拥有可左右该产业技术标准走向的跨国公司,该产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中介机构及研究机构,后同)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能力很强;B级表示对该产业国际技术标准产生相当的影响,拥有可以对该产业技术标准产生一定影响的企业,该产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能力较强;C级表示开始对该产业国际技术标准产生影响,并有个别企业在某些领域对该产业技术标准具有影响力,该产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能力一般;D级为对国际技术标准基本没有影响,但由于大量消化吸收了国际技术标准,产业技术标准迅速提高,加速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该产业开始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根据这四个等级,我们对研究的产业进行了分类(见表15-1)。
表15-1 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的地位
从表15-1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对国际技术标准体系的影响力,从整体上看相当弱。即便是我国已具有相当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其对国际技术标准的影响力仍比较低下,例如纺织服装产业、家电产业。即便是处于B级的产业实际上对关键技术标准的影响仍然有限。[1]对国际技术标准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在国际技术标准体系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实际上也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低下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不是制造业强国。
从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差距看,我国制造业与国际技术标准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总体差距为10~15年;在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及研究开发领域的差距还要大一些,为15~20年;有些技术标准尚属空白。从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比较看,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制造业在技术水平、能力方面的差距。
从表15-2来看,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标准,获得技术进步仍是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提高的主要因素。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处于对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大量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由于我国制造业国际技术标准转化率大大低于采标率,因此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实际上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还要大一些,我国制造业在技术标准方面仍处于追赶态势。
表15-2 我国制造业国际标准采标率
从表15-2还可以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远未形成,对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未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意味着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
技术标准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从表15-1和表15-2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仍不强;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对支持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作用不大;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固然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了良好影响,但由于其掌握在发达国家政府及跨国公司手中,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使我国制造业产生了相当程度上的技术路径依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技术标准的进展与问题
1.我国制造业推进标准化取得的进展
(1)技术标准体系大幅度更新。到2005年底,我国对现行21575项国家标准和正在制订的8511个计划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在21575项国家标准中,被废止的2513项,占11.6%;在正在制订过程中的8511个计划项目中,被终止并撤销的计划项目3446项,占40.5%。同时,国家标准委还对现行有效的3042项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了清理,其中继续有效的1034项,占34.0%;继续使用但亟须修订的1586项,占52.1%;被废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422项,占13.9%。
技术标准更新换代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002~2004年,我国冶金行业基本完成制修订行业技术标准项目233项(产品标准为170项、标样为63项),其中修订139项(不含标样),制定31项(不含标样)。我国冶金行业的基础技术标准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大量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从表15-2可以看出,大量采用和转化国际技术标准,不仅迅速提高了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也使我国制造业产品、工艺迅速与国际接轨。我国制造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