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
话剧是剧场艺术的最高形式,话剧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标识与名片,发展话剧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城市的文化繁荣,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有助于提升市民素质和塑造精神品格。广州作为一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在话剧剧团建制、人才储备、剧场建设、市场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话剧事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As the highest form of theatrical art,drama is an important mark and business card of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Developing drama can not only better promote the cultural prosperity of urban culture,but also facilita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aste and image of urban culture,the quality of city residents and the shaping of spiritual character. As a national central city,Guangzhou has certain basis in establishing system for drama troupe,talent reserve,theater construction,market and other aspects. Therefore,it is completely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drama cause.
一 广州话剧发展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广州话剧发展现状
1.从争取政府奖项来看,广州在全国处于第三梯队,与辽宁、上海、北京等地比差距较大,与陕西相当。见表1。
表1 2002~2008年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获奖情况比照
2.分析资金来源构成数据后发现:广州对财政拨款的依赖非常大,超过九成的资金是靠政府投入的,而上海仅占了不到两成;同时,广州的单位收入比较低,不足资金总量的一成,几可忽略,而上海已超过了六成,单位收入已成为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广州的资金来源仅为财政拨款和单位收入两项,而上海还可获得上级补助。见表2。
表2 资金来源构成比照(以2008年度为例)
3.从各地投入产出、组织创作演出及剧场设施情况来看,无论是财政拨款、新创剧目,还是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专业剧场设施,表3中,广州话剧团的绝对值都是最小的,已被北京、辽宁、上海远远抛开。
表3 投入产出、组织创作演出及剧场设施情况比照(以2007年度为例)
(二)广州话剧团面临的发展困境
1.政府对广州话剧团的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目前,广州市政府对广州话剧团的扶持形式主要是财政拨款和专项经费投入。由于财政拨款数额有限,剧团又背负沉重的政策性负担,运作起来可谓捉襟见肘。以2008年为例,全年财政拨款为150万元,而仅离退休人员医疗费这一项支出便已达约80万元,而且这项费用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给剧团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政府划拨的专项经费100万元,仅能够支付四五个作品的制作费用,对于迫切需要扩大生产、加快发展速度的剧团来说显然不够。
2.广州话剧团自身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发展经费严重短缺方面。目前,广州话剧团的运作资金完全依赖于有限的政府财政拨款和极其微薄的票房收入,资金来源结构单一、发展资金总量不足是剧团的两个重要特征。经费的短缺致使剧团在生产和销售环节上投入不足,从而拖累了剧团的发展速度,由此造成了发展瓶颈。另外,广州话剧团在全国的影响力与广州市在全国的经济影响力极不相称,亟待提高。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也比较突出,缺少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演员。
3.广州的话剧市场还不成熟
(1)广州的话剧受众群极不稳定,也不成熟。一方面,观众流失与断层现象严重,受众群日益萎缩,愿意买票走进剧院看一场话剧的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观众的欣赏取向又呈“崇外性”、“趋众性”特点,因此出现“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怪现状,广州本土的作品叫好不叫座,而其他城市来广州巡演的作品则往往一票难求。
(2)广州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艺评判氛围,媒体和戏剧界、学术界对话剧的关注度普遍不高。比如,对广州话剧作品的“赞”、“弹”之声都还比较少,对话剧的报道多为资讯式的、蜻蜓点水式的,对广州话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理性探讨也比较少。
(3)受众群日益萎缩,文艺评判缺席,造成话剧生态失衡。这一现状也挤压了社会资源在话剧领域的生存空间,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广州的民营剧团、私人工作室、高校剧社及相关的策划公司、演出公司、票务公司发展程度都比较低。
(三)广州话剧现状成因分析
1.外因
(1)政府对话剧业的扶持尚未形成完整机制,相关政策缺乏系统性。一是规范话剧发展的管理机制不先进。如剧团生产作品需要经过耗时良久的报批程序,使作品的时效性大打折扣。话剧作为艺术产品,有着与工业产品不同的独有的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因此需要政府深入研究、探索出更符合艺术生产规律的管理机制。
二是促进话剧发展的输血机制不完善。在去除庞大的离退休人员费用之后,剧团仅有非常有限的资金用于艺术生产,既无法扩大生产规模,也难以保证作品的质量。
三是扶持话剧发展的造血机制未形成。剧团发展缺乏“源头活水”,只能一味依赖政府“输血”,无法自立,更无法自强。
四是鼓励话剧发展的孵化机制不健全。话剧发展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如人才引进机制、民营剧团培育机制、社会赞助鼓励机制等还是空白。
五是推动话剧发展的倡导机制不存在,话剧没有被纳入城市文化建构体系,因此立于主流文化之外。
(2)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导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意识淡薄。语言差异、欣赏习惯、市民素质、文化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