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06月 |
长期以来,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深层次看,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诸多因素中,区域产业分工是推动区域合作的最根本动力。分工理论认为,产业分工能够增加消费和产出水平,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素质,实现区域经济整合中“1+1>2”的目标。对于如何推进区域产业分工,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产业分工的基础是产业比较优势。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在推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泛珠三角各省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要素比较优势,根据本地区产业水平、资源禀赋和发展目标来开展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以建立经济发达省区与欠发达省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关系,从而实现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泛珠三角是一个涵盖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福建、海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大经济区,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与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上直接相连。通过港澳地区,泛珠三角内地省区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联系在货物和服务交易上实现对接,因此,泛珠三角合作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开放优势,在全国三大沿海经济圈中独占鳌头。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和优势。例如,生产要素的互补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该区域的经济合作,对整个国家、泛珠三角区域及各成员的发展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从产业比较优势角度探讨泛珠三角各省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从而推动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加快该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一 产业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
在评价地区产业比较优势时,产业区位熵分析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产业区位熵作为衡量区域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数量指标,可以说明在区域分工中某一种产品或产业的生产或发展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产业或产品生产区域化的比较,呈现出区域分工基本格局及区域比较优势的方向。产业区位熵(又称地区专业化率)是指一个地区某种产业或产品生产在全国(或全省)该产业或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与该地区某项指标(产业或产品、人口等)占全国(或全省)该项指标的比重之比。其计算公式为:
Qij=(eij/ej)/(Ei/E)
式中Qij表示j地区i产业区位熵;eij为j地区i产业的产值;ej是j地区的总产值;Ei为全国i产业的产值;E为全国总产值。一般来讲,当Qij>1时,j地区的i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Qij越大,则表明j地区的i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当Qij=1时,说明j地区的i产业处于均势,或表明该产业的优势还不明显;当Qj<1时,则表明j地区的i产业处于比较劣势,或者尚未形成比较优势,或者已经丧失了比较优势。
区位熵分析方法虽然可以粗线条地勾勒出区域产业分工的现状,但这种分工是否符合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仅仅从区位熵分析是不够的,还应该从分工的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分析。本文选择总资产贡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两个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评判其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第一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第二指标。如果第一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产业仍然属于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如果第一指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即使第二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产业也属于经济效益较差的产业。
为了真实地反映泛珠三角各省区产业比较优势的现状和区域产业分工的方向,本文从两个层面对专业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探讨。第一层面是把泛珠三角各省区专业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同行业经济效益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经济效益差距很大,因此,通过同行业的经济效益比较,可以把握各省区专业化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以及这种优势的大小。与全国同行业相比,其经济效益越好,表明其比较优势越明显;从动态看,这种产业仍然具有市场扩张的能力。如果其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那么这种产业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丧失其比较优势,即这种产业有可能由优势产业向劣势产业转化。
第二层面是把各省区专业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本地区各种产业经济效益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由于各省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