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市的各方面工作对全国各地区域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北京市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压力问题。基于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正确认识北京市面临的环境压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是北京市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基于研究目的的需要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脱钩”分析范式和指标对北京市的能源消耗与环境压力状况进行分析及评价,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建议。
一 脱钩指标概念
(一)脱钩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大大加快。同时,物质消耗作为经济增长的巨大依赖因素,与经济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要求不断增加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剧,人们开始重新考虑经济发展的内涵、目的、方式及度量尺度。传统以GDP为代表的国民经济核算工具已经难以满足充分客观反映经济发展多样化成本的需要,一批新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在世界众多学者的努力探索下应运而生。其中,脱钩思想及指标的影响较为广泛。脱钩思想在采用传统经济核算体系的同时,将视野扩展到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
早在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就已经表现出对于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矛盾的忧虑,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成为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话题。1966年,有学者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脱钩的概念(赵一平等,2006)。简言之,“脱钩”状态就是要求在整体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实现环境压力的下降(Kovanda等,2005;OECD,2002),如图1所示。与脱钩相对应的还有复钩状况,即环境压力与经济实现脱钩后又重新恢复同步增长的状态。
图1 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逐渐脱钩
(二)脱钩状态的评价方式
目前,主流的脱钩评价模式主要有总量评价和IU曲线评价两种。前者主要考察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总量的变化情况,后者则从单位GDP与环境压力的相关性角度考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邓华等,2004;赵一平等,2006)。IU曲线法体现了“脱钩”的内在机理,目前被较为广泛地采用;而在评价脱钩对实际资源消耗的影响效果方面,总量评价法则更具优势。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必然源于单位GDP的资源消耗下降;单位GDP的资源消耗下降,未必引起资源消耗总量下降。
按照单位GDP消耗降低是否引起消耗总量下降,可以将脱钩分为两种形式——“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OECD(2002)将脱钩描述为环境压力增长率低于经济驱动力增长率的情形,显示出其对相对脱钩的认同,同时也对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的内涵差异进行了阐释。邓华与段宁(2004)强调以绝对脱钩作为标准,认为评价经济增长能否真正同物质消耗脱钩,应当采用总量比较,只有经济总量上升的同时物质消耗持平或下降,才属于脱钩情况。诸大建(2006)认为,要实现脱钩,需要单位物质消耗强度以及单位污染排放的增长速率在大小上低于经济增长的速率,这也与绝对脱钩标准相吻合。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可以看做脱钩指标达到的不同程度,在研究中两个概念可以综合使用。
要对是否脱钩具体评价,需要引入反映经济驱动力和环境压力增长水平的指标。通常情况下,研究者采用GDP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时候也会采用人口增长或其他指标(OECD,2002)。而对于环境压力增长的反映指标尚未形成统一观点。很多情况下,研究者会采用资源的消耗量或者废弃物的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有时候,出于更高水平的研究目标,研究者也会采用更加复杂的变量,此时,资源的回收利用手段及复杂的环境压力指标都会被加以考虑。例如,OECD(2002)在考察成员国脱钩水平时列出了16种环境压力考察指标,其中不仅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等常规的环境压力指标,还包括未接入下水道人口比重、未循环使用的玻璃、生态足迹等;Kovanda和Hak(2005)则提出按照物质流分析思想,以物质输入、物质输出及物质消费指标来反映环境压力的变化。
在对经济驱动力及环境压力进行量化以后,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来描述二者的变化关系。通常,研究者按照二者的时间序列绘制图表,直观描述它们的变化过程。
定量描述某环境压力指标与驱动力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脱钩比率(decoupling ratio)形式,脱钩比率是需要考察的变量指标之